摘要:我沒有在IGN就職過,不清楚他們給到一位編輯的撰稿時間有多少,但至少這一次《異度神劍:決定版》的翻車,以及他們過去給《風暴英雄》打評分時編輯只玩兒了幾小時就撰稿的情況來看,IGN的編輯,或許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遊玩評測的遊戲。表面上看是IGN編輯摸魚划水,但實際上,是IGN沒有具備寫《異度之刃:決定版》資質的編輯,又要強行出評測,那這種評測任務丟到任何一個沒玩過原作的編輯頭上,都是會翻車的。

“給遊戲寫評測,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

對。還是那個IGN,還是熟悉的IGN評測。

昨天晚些時候,《異度之刃:決定版》媒體評分正式解禁。IGN也隨即在油管上傳了相關評測視頻,但這段視頻在發佈的短短几小時內就獲得了大量點踩。到本文動筆時,雖然IGN已經上傳過第二版的“修繕版”視頻,點踩依然不斷增長,從下圖可以看到,目前該視頻的點贊爲731,而踩數則達到了4135,可以說翻了波大車。

一段遊戲評測視頻翻車,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評測內容出現問題。事情也的確如此:在Reddit和新浪微博都有網友指出,本段評測視頻出現了極多的疏漏。

總結一下本段視頻中的錯誤,大概包括:

1.搞錯了“原版”的主要發售平臺。原版《異度神劍》於2010年6月在Wii平臺發售,但視頻中所用到的是“Wii U”——這臺主機在2012年12月才正式上市,和Wii差不多是PS4和PS3的關係;

2.念稿時出現大量人名錯誤,其中包括將“Nopon”錯讀成“Napon”,“Reyn”被當成了“Rain”,Dunban則變成“Duncan”;

3.編輯提到的“最弱角色梅里亞”,實際上是強度相當高的角色;

而在錯誤之外,作爲一款重劇情體驗的JRPG遊戲的評測,視頻中還出現了劇透畫面。

這段視頻成功激怒了不少《異度之刃》的老玩家。在評論區,不少玩家已經開始推薦別家的評測視頻、質疑IGN該名編輯是否玩過遊戲,以及對修改後依然包含錯誤的視頻感到困惑。

“我不會忘記這一茬的”

“你簡直是在故意逗我笑”

“改完依然不對,你打遊戲時候不開聲音的嗎?”

爲什麼?

IGN出類似的問題不是第一次。曾經《死亡細胞》《火焰紋章:無雙》《FIFA 18》的評測視頻被曝抄襲/洗稿,《風暴英雄》只玩過不到3小時就給出6.5/10的評分,以及《精靈寶可夢 歐米茄紅寶石/阿爾法藍寶石》那句廣爲人知的“Too much water”,都是在油管擁有1340萬粉絲的IGN廣爲人知的黑歷史。

但比起順勢將IGN過去的錯誤一一羅列出來整一篇“看個樂”的文章,作爲一個有過幾年評測文章撰寫經驗的作者,我更願意撇開對IGN的成見和一些個人立場的不滿,從編輯的角度,簡單聊聊“爲什麼會這樣”。

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或許出在認知角度上。

IGN在玩家面前一直是一個“個體”,或者說“整體”形象,但其實我們已經知道,IGN的每一款遊戲,都是承包到編輯個人來獨立撰稿完成評測(就像我們,以及幾位友站一樣)。

你以爲的IGN是葫蘆小金剛,但實際上IGN是由一羣葫蘆娃組成的

這就導致了以單獨個體出道的IGN在網友眼中長久以來都是“精神分裂”的。比如這次說《異度神劍:決定版》是“系列最好的異度神劍”,並給了8分,但2010年時他們給Wii原版的《異度神劍》的分數卻是9分。這很簡單,因爲這兩篇評測的負責編輯不一樣。所以他們的觀點,對遊戲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表達側重點也都會有所不同。

也因爲IGN的評測是“個體承包出產”,IGN甚至自己的各區域分部之間都經常窩裏鬥。曾經IGN總部給了《皇牌空戰7》7分,認爲它“劇情不大好”,就被給出了9.5分的IGN日本發言直懟“根本不懂這個系列”,讓網友們看戲看得樂不可支。

但IGN日本的評分中高度強調VR,也讓人有些嘴角上揚

既然IGN的評測內容其實是“個體承包制”這種原始手工業模式,就肯定會有起有伏。這其中的不穩定因素會包括編輯對遊戲類型的理解深度、對遊戲製作者的瞭解程度、個人的好惡,甚至是責任感。

所以,我們看到的“IGN”評測,其實應該擴讀成“IGN某個負責編輯的評測”。

現在IGN的問題在於,它的編輯團隊不透明,甚至會存在一部分獨立約稿的兼職作者,所以發出聲音的角度太多了。IGN現在的評測,其實更像是“很多個自媒體被糅在一起掛上了一個牌子”,而這對於一家媒體其實不大好。五年或者更早以前,我們知道曾經的IGN非常喜歡小島秀夫,非常喜歡給獨立遊戲打高分,對打滿分這件事兒十分矜持,但現在,每一個人都對IGN一無所知。

而IGN一直以來又是遊戲媒體中評分曝光度最高的媒體,在這種情況下,每一篇具備爭議的評測,每一個不合衆意的評分,都會拉低它作爲評分媒體的公信度。IGN把所有的編輯都納入到一塊牌子下面,這塊牌子最後也理所當然地承載了所有的質疑和罵名。

“不會真有人覺得IGN玩遊戲吧?”

當然,更直接的原因,也不排除IGN編輯團隊近年戰鬥力下降,或者總編在審稿層面的不給力。但作爲同行,我在的這個立場是沒法說這話的。

第二個問題是,給遊戲寫評測的難度不均。

這個問題其實每一個擁有評測小組的遊戲媒體都會遇到。

從評測作者的角度來看,《異度神劍:決定版》可以說是一款“大老難”的遊戲:通關保守需要耗費50小時以上的時間,考慮到視頻剪輯、文案撰寫,這一篇評測視頻假如要以最完美的準備來做,大約會花費接近一週的時間。如果要提到和原作的對比,甚至還需要去遊玩原作。

而與這樣耗時頗多的遊戲相比,假如要寫《看火人》這樣的遊戲,評測稿件甚至一天就能出來:遊戲流程不超過3個小時,且遊戲內容相對少和簡單。

我沒有在IGN就職過,不清楚他們給到一位編輯的撰稿時間有多少,但至少這一次《異度神劍:決定版》的翻車,以及他們過去給《風暴英雄》打評分時編輯只玩兒了幾小時就撰稿的情況來看,IGN的編輯,或許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遊玩評測的遊戲。

IGN時隔四年後突然跳出來說OW是“同類遊戲中的王者”,也沒有獲得玩家羣體的認同

遊戲媒體在遊戲的專業性上有時會不如玩家,這個乍一看有點好笑,但其實是一直存在在那裏的問題。

作爲編輯而言,遊戲評測有時會是一項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而並非是閒暇之餘的娛樂消遣。這也是我們沒有給《十三機兵防衛圈》和《極樂迪斯科》這類遊戲寫評測的主要原因:都是50小時通關起步的遊戲,等到感興趣的編輯們能打通的時候,往往已經錯過“媒體評測”的時間段了。(當然如果你就是能給這類遊戲寫評測的大手子,歡迎加入我們或者約稿!)

所以這樣一款“評測成本很高”的《異度之刃:決定版》翻車了。表面上看是IGN編輯摸魚划水,但實際上,是IGN沒有具備寫《異度之刃:決定版》資質的編輯,又要強行出評測,那這種評測任務丟到任何一個沒玩過原作的編輯頭上,都是會翻車的。再加上像《異度之刃:決定版》這種冷飯遊戲,很多人的確是玩過的,涉及到乾貨的部分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錯誤,評測作者的那一套話術也就派不上用場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