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往往会造成孩子会因为父母过少的情感表达而感受不到爱,毕竟很多时候爱也需要大声说出来,不表达出来就容易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误解,有些孩子还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同而变得敏感自卑。文字的作用远远超过口头语言的表达,父母经常给孩子写信,真切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希望,孩子会因此而理解父母,更加爱父母。

个人,欢迎点评!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和夫人写给留学海外的儿子的家信。傅雷通过信件,持续不断地给儿子传递着关爱和思念之情。

写信,是人们交流情感的一个方式,但现在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都习惯于打电话,发信息,很少有人写信了,其实,在教育孩子方面,写信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尤其是这几种父母特别适合用写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一,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父母。

傅雷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不善于表达感情,但在给儿子的信中,却完全是一个慈父的形象,对孩子的爱意和希望跃然纸上。

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对于感情的表达都十分含蓄,很多人默默无闻地为孩子付出着,却不懂得用语言来表达。

这往往会造成孩子会因为父母过少的情感表达而感受不到爱,毕竟很多时候爱也需要大声说出来,不表达出来就容易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误解,有些孩子还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同而变得敏感自卑。

书信就可以很好的帮助父母克服当面对孩子说出那些爱语的尴尬和不习惯。

美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有时候,对于某些不方便说出口的情感,我会把要表达的意思用书面的形式,写在纸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相对于语言表达,父母的书信会显得更加正式,有些信还可以长久的留在孩子的脑海里,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脾气不太好的父母。

婷婷在闺蜜中脾气暴躁。当他和女儿谈话时,他在三句半的话内就发了脾气。因此,女儿不太喜欢她,她也很苦恼。有一句话是相当正确的:江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本性,她也想控制自己的脾气,但面对女儿的不理解、不赞成和不服从,她忍不住发脾气。

后来,她就换了一个沟通方式,改成经常给女儿写信,把自己对女儿的要求和爱意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现在她们的母女关系好了很多,女儿也越来越理解她,因为她经常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信里,所以她发脾气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写信的好处就是,可以考虑成熟后写出来,写得不满意还可以修改,但是说话就不行了,脾气不好的人往往口不择言,很容易就说出一些伤害感情的话,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即便后悔了道歉,伤害也已经造成了。

写信的方式可以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讲清楚,客观地看待问题,理智的表达情绪,一般不会出现情绪失控。

大量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情绪稳定,孩子会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留守儿童的父母。

有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和孩子长久分离,特别是农村这种情况更多,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孩子的整个童年,时常都被缺爱这两个字的阴影笼罩。

分离是迫于无奈,但却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

我认识好几个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的人,现在他们在外地工作,对父母没什么感情,平时几乎不怎么和父母联系。

不但如此,留守儿童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曾对四百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其中106名儿童有焦虑心理,107名儿童有抑郁症状,88名儿童有易怒性格。

人与人的感情是需要长时间的相处培养,孩子的童年,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很漫长而煎熬。

美国作家Jennifer Wolf总结了信的8字真言,她认为写信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增加沟通交流以及互相之间爱的承诺。

有句话说得好:见字如见其人。父母多给孩子写信,和电话、短信、视频相比,信件可以保留,可以回味,那些带有感情的文字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会让他们感到父母浓浓的爱意,让他们不再孤单。

文字的作用远远超过口头语言的表达,父母经常给孩子写信,真切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希望,孩子会因此而理解父母,更加爱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