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第一類將繼續從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駕駛員”,第二類將選拔飛行工程師,第三類是有效載荷專家,即科學家。周建平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載人飛船工程”和第二步“空間實驗室工程”都已完成,接下來中國載人航天將進入第三步的“建造空間站”階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將於今年7月前後完成》

“未來我們的空間站將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研究、空間應用技術實驗任務,因此除了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我們要把科學家送到空間站上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資料圖)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第一類將繼續從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駕駛員”,第二類將選拔飛行工程師,第三類是有效載荷專家,即科學家。選拔工作預計今年7月前後完成。

“科學家到了空間站就可以利用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研究,並根據需要調整和完善方案。這保證了更高的產出效率,無論是成果方面、效率方面,還是進度方面。”周建平說。

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拉開了我國空間站建造的序幕。周建平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載人飛船工程”和第二步“空間實驗室工程”都已完成,接下來中國載人航天將進入第三步的“建造空間站”階段。

“我們將在明年開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發射任務。”周建平介紹,首先是發射核心艙,航天員將在覈心艙裏生活和工作更長時間,完成關鍵技術驗證。然後將陸續發射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構成空間站基本型,其間還會發射神舟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運送航天員和物資,總計11次飛行任務將在兩年內完成。

對比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的異同,周建平現場“科普”。從規模來看,國際空間站在軌質量400多噸,中國空間站要小很多,但中國空間站是從科學需求牽引出發,經過充分論證而確定的方案,“現階段中國空間站的規模可以滿足在空間從事科學研究項目需求。”

1998年,國際空間站發射了第一個模塊。從時間上看,中國空間站的建造比國際空間站晚20多年。周建平說,中國空間站建造時間雖然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處”:中國空間站基於現代先進技術而研製,將瞄準科學前沿,站在更高的技術和科學起點上,空間站耗費及建造方面也將達到更高水平的“經濟性”。

同時,周建平透露,中國空間站工程還將有一個共軌飛行光學艙——巡天望遠鏡,其分辨率和哈勃望遠鏡的分辨率相當,但視場角比哈勃望遠鏡大300多倍,可以完成對大範圍宇宙的巡天探測。周建平認爲,它將給天文學家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天利器”,促進我們對宇宙的起源、演化,包括宜居行星問題進行探索,以期獲得新的發現和認識。

2020年,中國迎來了“航天大年”。中國自主建造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球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將全面建成;“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發射;嫦娥五號任務準備就緒,擇機實施……在未來2-3年的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將迎來高密度發射任務。

當被問及是否有壓力時,周建平坦言,“幹航天的永遠都有壓力。航天是一項技術挑戰大,風險也很大的事業。”他認爲,正因爲挑戰的不斷出現,激勵了航天人始終努力進取,把自己的工作做深入,做細緻,做完整,來保證每一次飛行的成功。

“依靠整個團隊,依靠各參加研製的單位,大家齊心協力,我們有信心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完成我們的使命。”周建平說。

記者:張佳琪

視頻:康亮 易欣

編輯:魏芯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