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2日電 ( 記者 周麗燕 )全球超大型單體晶質石墨礦--大烏澱石墨產業聚集區5月30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大烏澱石墨產業集聚區舉行奠基儀式,這標誌着我國又一重要找礦成果投入建設。

項目啓動儀式

據悉,大烏澱石墨礦是目前全球超大型單體晶質石墨礦,中國勘探標準礦物資源儲量爲1775.58萬噸,國際JORC標準礦物資源儲量爲2586萬噸,是國內重要找礦成果,被列爲十大重要石墨礦山之一。

大烏澱石墨產業聚集區是豐域烯碳產業集團依託大烏澱石墨礦投資興建的集資源開發、石墨高端材料精深加工、石墨烯製備與應用、高新建築材料研發、生產爲一體的全產業鏈聚集區。項目計劃投資45億元人民幣,達產後將形成石墨、負極材料、石墨烯高端材料每年10萬噸產能;尾礦生產高端建築牆體材料發泡陶瓷每年700萬立方米產能;圍巖實現石英岩產業每年340萬噸產能,力爭實現年產值170億元人民幣,建成智能美麗的,工藝先進、產品高端的工礦業聯合體。

豐域烯碳產業集團董事長顧巖介紹,傳統石墨產業鏈條的分離式佈局已經不適應現代產業的發展。該集團歷時八年完成了大烏澱石墨礦從地質勘探到產品開發、生產工藝、裝備的創新,精心完成了科學規範的開發設計,改變傳統的礦業生產模式,秉承紮實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的開發原則,確立以石墨新能源材料、石墨高端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爲核心的產業發展路徑,堅持“高質量發展”,充分挖掘大烏澱石墨礦中石墨、圍巖、尾礦“一礦三資源”的稟賦,以科技研發爲先導,以產品爲核心,以市場爲目標,進行資源細分,高效開發,以資源—原料—研發—材料—產品—市場“六大產業要素”爲核心,構成完整產業鏈。同時,在建設石墨產業集聚區過程中,充分高效地利用“風、水、電、氣、熱、光”,形成產能規模化、產業集中化、企業園區化、資源綠色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企業低成本、綠色化、智能化、高質量、全鏈條發展。

隨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崛起,石墨產品尤其是下游深加工製品越來越引起關注,正逐漸成爲國防、航天、新材料等領域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支持石墨、先進碳材料及石墨烯產業發展。《內蒙古自治區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要保護性開發和利用石墨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石墨(烯)新材料儲能、導電、導熱、塗料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技術引進和應用力度,做大石墨電極等炭基材料生產規模,推動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化發展。巴彥淖爾市依託石墨資源優勢,積極佈局規劃石墨產業發展,大烏澱石墨產業聚集區是重要的成員。

顧巖表示,有決心有能力在不遠的將來,將大烏澱石墨產業聚集區打造成全球知名的超大型新材料產業基地,實現以石墨烯材料爲基礎的產業裂變;實現以發泡陶瓷新型牆體材料爲主體的新型裝配式建築產業;實現以高端材料爲基礎的產業融合發展。

項目規劃效果圖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相關負責人表示,大烏澱石墨產業集聚區項目以目前全球最大單體晶質石墨礦爲依託,堅持“資源節約型、科技創新型、環境友好型、持續發展型、社會和諧型”的理念,充分發揮礦體資源集中度高、體量規模大、開採條件好、礦石質量優和綜合利用性強的優勢,同步建設石墨採區、石墨選礦區、石墨深加工區和尾礦及圍巖綜合利用區,形成“資源+產能+新材料”的產業集羣。這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建立新興產業支柱、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培育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改造升級的重要舉措,對於全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具有非常重大的積極意義。

(新聞鏈接)

石墨是碳元素的結晶礦物之一,具有潤滑性、化學穩定性、耐高溫、導電、特殊的導熱性和可塑性、塗敷性等優良性能,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石墨在冶金工業中主要用作耐火材料;在鑄造業中用作鑄模和防鏽塗料;在電氣工業中用於生產碳素電極、電極碳棒、電池,製成的石墨乳可用作電視機顯像管塗料,製成的碳素製品可用於發電機、電動機、通訊器材等諸多方面。在機械工業中用作飛機、輪船、火車等高速運轉機械的潤滑劑;在化學工業中用於製造各種抗腐蝕器皿和設備;在覈工業中用作原子反應堆中的中子減速劑和防護材料等;在航天工業中可做火箭發動機尾噴管喉襯,火箭、導彈的隔熱、耐熱材料以及人造衛星上的無線電連接信號和導電結構材料。此外,石墨還是輕工業中玻璃和造紙的磨光劑和防鏽劑,製造鉛筆、墨汁、黑漆、油墨和人造金剛石的原料。隨着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石墨的應用領域還在不斷拓寬,已成爲高科技領域中新型複合材料的重要原料,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