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能源安全,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此次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這一點。爲此,委員們紛紛建言——

全國政協委員郝振山:精準施策提升油氣行業免疫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郝振山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的低油價是階段性的。隨着國家經濟穩定復甦,國內石油消費將逐步恢復。要進一步降低油氣對外依存度,國內油氣勘探還得加把勁。

“中國的能源安全突出表現在石油安全上。”郝振山表示,石油是現代工業血液,關係着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具體而言,當前中國能源安全將會面臨以下考驗:一是長期供應風險。中國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安全結構性矛盾突出。不斷攀升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蘊藏着潛在的風險是,一旦國際石油供應出現動盪,將對中國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二是區域平衡風險。進口通道集中度高,且所經地區地緣政治風險較大,安全保障力度不足。

面對上述情況,如何精準施策?郝振山表示,大力開展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工作,成爲油氣產業面對挑戰、提升行業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繼續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多措並舉保障油氣安全,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二是堅持中國海油“1534”總體發展思路,開發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中國海油以數字化轉型促高質量發展,智能油田滾動開發、平臺智能化改造、水下井口、岸電建設等有了實質性進展。中國海油大力推動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填補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其中在勘探技術上,中國已經達到和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三是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生產具有高附加值、高差異性、高競爭力的高品質石化產品。5月17日,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在廣州、北京、荷蘭海牙三地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雲簽約”儀式,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對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的發展之需。此舉將對推動我國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大灣區世界級石化基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姜耀東:煤炭行業從業人員素質亟須提升

“煤炭行業從業人員素質雖然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個問題亟須解決。”談及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姜耀東表示,煤炭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行業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相對較低。同時煤炭行業存在就業吸引力不足,招工難、招生難、人才流失、高端人才匱乏、職工新老接替等問題,嚴重製約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

姜耀東給出這樣一組數據:從學歷和職稱結構看,在煤礦採掘一線工人中,本科以上人員佔3.04%,專科及以上人員佔14.17%,具有高級技師、技師等級證書的工人佔比爲2.62%。一線管理人員中具有專業技術職務人員佔比達到53.22%,但具有高級技術職務的佔比僅有1.47%。從年齡結構看,一線管理人員中,41歲及以上人員佔比爲46.72%。一線工人中,51歲以上人員佔比爲14.77%,41歲及以上人員佔比爲55.6%。老礦區、老企業職工老齡化問題凸顯。如,龍煤集團51歲以上採掘工人佔比爲47.52%,41歲以上採掘工人佔比達86.95%。

爲此,姜耀東建議,健全煤炭行業高等教育、學歷教育、專業學習、崗位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和鼓勵煤炭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建立定向聯合培養模式,實行“入企先入校,招工變招生,校企雙師訂單式培養”的人才培養方式,豐富行業人才儲備庫。同時對高層次科研人才、煤炭行業緊缺的工程技術人才實行政策傾斜,提高一線從業職工崗位津貼和加班補貼,吸引人才向採掘一線流動。

全國政協委員劉中民:保障能源安全刻不容緩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提交了《關於將能源革命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關於建設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範區》《關於合理設定和管理化石能源聚集區環境容量的提案》3件提案。

在劉中民看來,我國能源革命的量化目標及全面評價體系的構建還處於初級階段,更沒有落實到國家及省市發展規劃中,不利於能源革命的快速推進。“我們要加強能源革命指標體系研究,細化能源革命實施路徑。針對能源革命的發展目標,遵循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的原則,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構建涵蓋能源消費、供給、體制、技術及國際合作5個方面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十四五’規劃中,研究將能源革命的重要指標以約束性指標或者預期性指標的方式納入國家及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實質推進能源革命。”劉中民這樣建議。

“能源安全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但我國現有能源體系中各分系統相對獨立,結構性矛盾突出,能打破系統壁壘、促進多能互補融合的關鍵技術短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能源狀況不同且發展極不均衡,也嚴重製約了現代能源體系的整體建設。”劉中民表示,在典型區域集中開展多能融合示範,探索以能源技術創新引領能源革命的路徑與模式,同時篩選一批先進的能源技術,特別是能支撐國家能源安全的先進技術在典型區域集中示範,引導企業、地方政府等參與,發揮組合優勢,共同打造區域級現代能源體系雛形,爲在全國建設能源新體系探索路徑。

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消費需求長期呈逆向分佈格局,形成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的能源格局和流向。如何合理設定和管理化石能源聚集區環境容量?劉中民建議:

一是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環保治理二者辯證關係。在不突破生態保護紅線的前提上,科學、合理地設定環境容量指標和考覈方法,精準、有力地實施環保治理政策,避免不顧經濟安全運行的“一刀切”政策,堅持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的思路;二要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境容量協同管理機制;三是充分考慮化石能源集聚地區保障全國能源供應的戰略定位和能源產品外調爲主的格局,對於跨區域性的碳排放控制問題,合理分配排放源地區和能源產品終端消費地區的碳排放責任;四要科學認識環境容量估算與管理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切實加強環境治理管控的精細化與系統化程度,科學量化經濟社會活動與環境質量的動態關係,加快建立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動態評估和決策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