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叔本華

庸俗和孤獨是相互對立的,庸俗是爲世所累的孤獨,而孤獨是獨處之中的狂歡,人這短短一生,隨波逐流所以才成爲芸芸衆生。

命運借各種理由讓我們學會孤獨,好讓我們能夠走向自己,但許多人,卻在左右逢源中流連忘返,在獨善其身中畏首畏尾,害怕成爲異類,於是,人不但沒能走向自己,還徹底的迷失自己。

人生要有選擇,才能活得出色,尤其人到中年,半生已過,最好的活法不是羣居,而是獨處,人生的智慧,從"不合羣"開始。

"不合羣"不等於拒絕一切人情

01)、網上流行一句話"牛羊才成羣結隊,而猛獸總是獨行",很多人把這種"獨行"奉爲圭臬,事實上,放到實際生活中更像一碗毒雞湯。

很多人情商低,不會說話,一開口總是搞得他人不愉快,不會處理人情世故,朋友圈子縮減,沒有朋友的人總安慰自己"不合羣"就是人生最好的選擇,於是他們放棄交際圈,又高調地把他人對自我的偏見視作"鶴立雞羣"。

這不是不合羣,這是不會交際,不會做人,這些人反而把"不合羣"當成逃避自我失敗的藉口。

有的人被迫不合羣,而有的人選擇不合羣,雖然僅僅兩字之差,其中真意卻是千差萬別。

02)、胡歌在娛樂圈一直口碑頗高,觀衆緣也極強,好友衆多,實力派演員,事業有成,在自己熒屏炙手可熱時期。毅然決然放棄事業,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最紅的時候選擇赴美深造,應了那句"最優秀的人,越努力,也越獨立"。

這種獨立來源於思想的層次,對人生有選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做什麼,他敢於不迎合大家的口味,真實地做自己,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合羣不等於拒絕一切人情,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概念。

而"不合羣"真正的意義就在於"斬斷不合適的人情,捨棄無意義的生命負擔,脫離隨波逐流的苦海。"

享受獨處,乃人生最高境界

周國平解釋自己的不合羣: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爲我不會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

不合羣不一定代表孤獨,合羣不一定幸福,往往很多人的合羣都太過刻意,最終的一場就是淪爲羣體意識的奴隸。

我們因爲想過好這一生才拼命的合羣,卻往往因爲合羣讓自己一生不幸,、。

也正如《奇葩說》中顏如晶說的那句"不合羣是表面孤獨,合羣了是真的內心孤獨",說到底是一種自卑與逃避。

另一種合羣爲了憑藉他人提高自我的價值,人際交往之中存在一種"鏡子效應"。

習慣透過他人來評判自我,當我們進入更高一層次的圈子,彷彿自己也高人一等。

爲什麼我們要"不合羣"?爲了不隨波逐流做大衆的奴隸,爲了不自命清高,看清自我,更爲了不刻意迎合違揹人生幸福。

獨處是人生的一場清歡

"你每天都在做很多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決定,但某天你的某個決定就能改變你的一生。"——《西雅圖夜未眠》

人到中間,半生已過,如果還在盲目地爲世俗的眼光,爲迎合他人口味而虛度光陰,這一生終將平平無奇,食之無味。

獨處的人生纔是一種智慧,會獨處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擁有更多的時間,獨處不等於孤獨,獨處是一種人生成就。想到達到這種狀態,我們也需要從下面這3個地方着手

一、學會說不

首先學會面對誘惑說不,面對心中的依賴說不,用獨立的眼光看待人生,制定人生的目標,獨處不是孤獨,學會自己給自己找事情做,做自己想做的事。

二、持學習的能力

弱者在合羣中夾縫求生,強者在獨處中日臻完善,獨處時始終保持學習的能力,不斷完善自我,錢鍾書不喜交際,不太合羣,他害怕別人找他,耽誤他獨處思考寫作的時間,也纔在獨處中寫出驚世鉅作。

獨處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能力,學會在獨處中成長才能在中年歲月裏開啓人生的新篇章。

三、在獨處中提升幸福感

人生的幸福感絕不取決於他人,而在於自己,一念之間,生活就像一座圍城,身在圍城中的人不自知,也只有外面的看客看得真切。

獨處的時光就是讓自己衝破心中的圍城,在人生中尋找自我的幸福感。在前幾十年接觸了太多不想接觸的人,做了太多不想做的事,後幾十年學會好好做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