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椏”,曾指“草木分枝處,亦指草木的分枝”。例如:

(1)椏,江東謂樹歧爲杈椏。(《集韻·麻韻》)

(2)新蟬初蛻殼,稚菊始分椏。(元代方回《初夏》詩之四)

(3)鄰居人恐其日久爲患,將斧伐去一椏。(清代褚人獲《堅瓠餘集·枸杞龍形》)

(4)初生一椏,四五年兩椏。(清代楊賓《柳邊記略》)

“椏”是簡化字,其繁體字是“椏”。1955年12月發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椏”被規定爲“丫”的異體字而予以淘汰。當時漢字尚未簡化。

2013年6月,國務院發佈了《通用規範漢字表》。在這個字表中,恢復了“椏”字,但是對“椏”的用法有明確限定。

首先,要將“椏”類推簡化爲“椏”。也就是說,不能使用繁體字“椏”,要用簡化字“椏”;其次,使用範圍有限制。“椏”僅用於科技術語,不用於其他場合。例如術語“五椏果科”中可以用“椏”。另外,如果地名、人名中有“椏”,應類推簡化爲“椏”。也就說,地名、人名中可以用“椏”。

表示“樹枝的分杈”一類意思時,要用“丫”,不要用“椏”。如《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大詞典》有“丫杈”“丫枝”“樹丫”“枝丫”。

下面是媒體中的用例:

(1)三隻鳥的飛行軌跡在畫面中段構建了一條自右上到左下的弧線,既與丫杈相協調又應報春喜的吉兆。

(2)原來槐樹的一根大丫枝上面有一個烏鴉巢。

(3)每到四月,臍橙開花,小朵小朵,玉白色,碎雪一樣壓滿了樹丫,香氣飄進屋裏,黏黏的,甚是舒爽。

(4)他按照專家的要求,及時調減植株密度,並對茶樹枝丫進行科學修剪定型,從而提高了茶葉產量和品質。

提問中的“滿枝滿椏”,是想表達“滿枝丫”的意思,指兩棵杏樹的枝丫上開滿杏花。其中的“椏”宜改爲“丫”,寫成“滿枝滿丫”。

【來源:人民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