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也就是亞歷山大三世,是世界歷史上極爲傑出的軍事指揮家之一,力壓漢尼拔、凱撒大帝、拿破崙被人稱爲歐洲歷史上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

一直以來,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都是將其截然不同的區分爲“世界史”與“中國史”,事實上,也將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隔離開來。

這就導致一種隔閡,比如當聽說乾隆和華盛頓是同一年去世的,很多人可能會懷疑人生,他們竟然是一個時代的人?

實際上,除了華盛頓之外,法國的拿破崙幾乎也是在乾隆晚年時期開始活躍到政治舞臺,在拿破崙一路攻城略地的時候,中國正在鎮壓白蓮教起義。

這些都是很難讓人產生聯繫的,中國這種太過自我封閉的史觀,我認爲是一個不太好的現象。

實際上,世界從來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人類最早也可能是從某一個地區遷移出來的,而且,至少在漢代時期,中國就已經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建立了聯繫。

任何的自我封閉,其實都是一種不太好的行爲,看到這個話題後,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至少通過將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士兵與同時期的中國進行對比,讓人無形中建立一種聯繫。

,在擊敗波斯之後,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強大帝國,那麼,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一共擁有多少軍隊呢?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人開始向東方進攻,組成的遠征軍越有三萬步兵,五千騎兵,亞歷山大作爲傑出的軍事指揮家,能夠擊敗當時強大的波斯帝國是相當不容易的,亞歷山大最傑出的軍事傑作就是成熟的運用側翼斜擊戰術,簡單點來說,就是利用馬其頓重裝步兵拖住對手,再以重騎兵進行側翼突襲。

戰術運用看似很簡單,其實被亞歷山大征服過的希臘人和波斯人也都會,但是他們都被亞歷山大打敗,主要就是馬其頓的士兵太過強悍,尤其是馬其頓方陣,是有着嚴格的編隊,能夠在戰場上變換隊形,並且與騎兵緊密配合,在利用馬其頓步兵方陣拖住對方的騎兵後,馬其頓騎兵再從側翼給對方狠狠一擊。

那麼,假如亞歷山大當初沒有再去打印度,而是到中國來,會是怎樣的結局?

事先聲明,亞歷山大如果是從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出發的話,想要直接到達中國,還是很困難的,在亞歷山大東征之後的二百年後,漢朝的使者張騫經歷很大的波折纔打通了絲綢之路。

而亞歷山大在東征攻打波斯的時候,帶的口糧只有30天的,可見,當時並沒有專業的後勤補給部隊,在沒有打通運輸通道的情況下,三萬大軍能不能走到中國還是一回事。

所以,我們只能假設亞歷山大成功的到達了中國,不存在長途行軍這些東西,在公元前334年左右,正是中國的戰國時期,在這一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徐州相王”,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基本已經形成。

那麼,在這一時期,中國能否抵禦亞歷山大的進攻呢?

以馬其頓的軍隊素養來說,戰國時期的中國軍隊在同等人數下,除了魏武卒,很難能夠與馬其頓人一戰,主要原因是士兵的職業化導致的。

馬其頓人本身就是很野蠻的民族,並非依靠農業來維持經濟的發展,多是依靠商業,實際上多多少少也伴隨着強盜經濟,誰的實力強大,誰的拳頭硬,誰就能佔據地中海霸主地位,當時還有個海上民族,給予地中海沿岸的政權給予滅頂之災。

正因爲如此,歐洲人尚武是早在邁錫尼文明時期就已經存在的,而中國古代從來都是農業社會,是以土地爲生存之本,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魏國魏武卒之外,趙國胡服騎射改革外,其他國家少有職業軍人出現,很多國家只有部分常設軍隊,其他都是農民,一旦打仗的話再上戰場。

因此,在戰鬥素質上,戰國時期的中國士兵真的夠嗆能夠打過馬其頓人的。

這一點從魏武卒當初吊打秦國的時候就能夠看出,魏武卒曾經以五萬人,在吳起的率領下,橫掃五十萬秦軍,這就是職業軍打農民軍的情況。

當然,那個時候的秦國還沒有進行改革變法,從魏國魏文侯變法後,各國也相繼變法,取得最大成就的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後很快擊敗了的魏國。

以當時的情況,儘管中國不是職業化軍隊,七雄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估計都能打敗馬其頓人,別看你的軍隊素養高,照樣打不過咱這半職業軍人,因爲我們一直在打仗。

話說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大規模戰爭,這是西方人無法想象的,也許中國已經在進行大兵團作戰,而西方人還在運用戰術作戰,再強的戰術,在強大的戰略面前不堪一擊,這些當時中西方戰爭規模的體量決定的。

對於西方古代戰爭,跟我們古代的比起來,完全就是“村夫械鬥,安敢言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