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亮

兩會結束。一年一度,各界代表委員,進京赴會。國計民生,無有不涉,行業趨勢,民情冷暖,無所不包。回頭看,兩會“好聲音”,似還餘音未了。爲何有些會場聲音,總能溫暖人心?就因民本立場,解民所需,話說到你心坎裏。

提議者不一定身在高位,所議所述,也不是上天入地高精尖領域,而不過是關注街頭巷尾,民衆飯碗的家長裏短。但只要是社會難點,民生痛點,輿情焦點,那麼先行先試,破冰破題的創舉努力,最後一定會匯聚爲廟堂之聲,乃至一錘定音,成爲被抄作業的解題範本。

比如,昨兒總理在閉幕時專門提到“西部某城”特殊時期允許臨時佔道經營做法,就是今年穩就業保民生的妙招。一夜解決十萬就業,有破纔有立。

攤販經濟,劃片劃點,規範經營,特許過渡。成都先行,中央跟進,明確今年不列爲城市測評考覈。俠客島發文:“小攤販佔道經營這種‘小事’,爲何中央專門發文?”答案,自然每人心知。民生無小事,喫飯就是最大的民生。

昨兒總理另一句話,輿論震動更大:當前還有6億人月入不足千元。中國人均年收入僅3萬元。這還是最熟悉的統計口徑。所以平攤到個人,或還是那金句最生動“一粒塵與一座山”的關係。

所以,兩會場合,代表委員發言,也是提交答卷,也是自己議政年度大考。議政建言質量,一目瞭然。一旦看到有分量有內容的乾貨,都會不吝點贊。

比如,賈樟柯今年議案聚焦與智能機絕緣的老年羣體數字時代的權益保障。憂民之思,值得敬重。而某些提案,則不那麼嚴肅。連小學“注水放水題”都理解不了,認爲浪費水,卻不知實則是現實的“留存分析”商業模型;還有“父母持證上崗”提議,也有跑偏之處。

好在,也有職業代表,提出頗具價值的嚴肅議案。比如連任幾屆,“會齡”近二十年的老代表,今年又至少備29份議案或建議,涉及修改完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生物安全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多部法律。

真爲公共利益建言,民衆自然識貨。網友轉評,不忘加一句“終於看到一份有價值的議案”“目前看到的最有力度議案”“終於看到一份正常議案了”。除官方回應,民意肯定,也是最高褒獎。反言之,如不做足功課,不好好對待參與權和建言權,也是議政資源浪費。口水建議,要麼是認知不足,能力問題,要麼心有旁騖,態度問題。

今年交卷,明年再戰。多些會前調研,實地走訪,多點直言敢諫的議案提案。還有一年時間,希望爲國爲民的兩會好聲音,明年只多不少。這纔是家國之幸,民衆之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