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有人問:努爾哈赤到底是怎麼死的,真是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打死的嗎?筆者回答:這事很難說,因爲努爾哈赤1626年1月捱了一炮,8月才因爲“身患毒疽”而死,是不是中了炮彈鉛毒,誰也不知道。不但努爾哈赤是怎麼死的是一個謎,就是清太祖真正叫啥,明朝的史料和清朝的史書也記載不一致,明朝人對努爾哈赤有一個專屬稱謂,叫做“奴”,如果兩個字,就是“建奴”“奴酋”,而負責給明朝皇帝講課的一位老師在介紹努爾哈赤的時候,用了另外一個名字:“奴兒哈赤”。跟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的,是李成梁。努爾哈赤跟李成梁到底啥關係?“奴兒”“努爾”一字之差暗藏玄機。
清朝人修的《明史》是爲李成梁作傳了的,但是隻字沒提李成梁跟努爾哈赤的關係,只說李成梁抓住鬧事的建州右衛都督王杲,還殺了王杲的兒子阿臺、阿海,但是細看明朝史料才知道,原來那個被李成梁送到京城凌遲(磔)處死的王杲就是努爾哈赤的親外公,而且李成梁還利用女真內亂幹掉了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
這樣看來,李成梁可謂與後金有血海深仇,可是清朝人修《明史》,卻對李成梁不吝溢美之辭,連李成梁的兒子們也都介紹了個遍,還特別介紹李成梁的重孫子、抗倭名將李如松的孫子李尊祖的結局:“闖賊陷京師,遇難”。
按理說這個幾乎殺光了努爾哈赤全家的大明遼東總兵、太傅,應該被清朝皇帝和史官啓齒痛恨纔對,絕不應該在史書中大唱讚歌,把李成梁寫成了一門忠烈。而再看看明朝人修的,清朝人還沒來得及修改或者不好修改的史料,就什麼都明白了。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是相當痛恨努爾哈赤的,他曾經給兵部下了一道“上諭”——沒有什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套話,開門見山就罵努爾哈赤:“朕以奴酋犯順,陷我城堡,殺我官民,朕深切痛恨……”上諭的全文很長,也沒有標點,標點是筆者加上去的,看着很費勁,所以就不全文引用了,要都是全文引用,這個文章會有幾萬字,所以下文只註明出處及選摘相關文字。
既然明神宗對努爾哈赤如此痛恨,那麼大臣們自然也要想辦法爲皇帝排憂解難,一個叫宋一韓的兵科都給事中想了一個損招:幹掉李成梁就能嚇住努爾哈赤。宋一韓在奏摺中說:“建酋(努爾哈赤)與成梁誼同父子,教之和則和教之反則反,誅成梁而建酋自不敢動!”這件事記載在《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六十二》,大家可以找來看看,以證明這不是胡說。
但是李成梁這時候已經退休在家(後來又起復委用當救火隊長,坐鎮遼東八年,努爾哈赤真沒敢動,這是《明史》中的記載),所以萬曆就沒找李成梁的麻煩,而事實上,萬曆皇帝是見過努爾哈赤的,這一點也可以從明朝史料中找到記載。
明崇禎十一年修訂的《皇明經世文編》第五百零一卷,就收錄了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崇禎年間左贊善、右庶子、日講官(皇帝的教師,不是少傅太傅之類的師傅)姚希孟的一篇奏疏,這奏疏可能是姚希孟當日講官時候的教案,名字就叫《建夷授官始末》,講的是努爾哈赤的發跡史:建夷王杲誘殺備禦裴承祖……總兵李成梁發兵剿之,殺其子阿臺等……當王杲之敗走也,成梁等以市夷頭目叫場(覺昌安)等爲質,遣其屬物色(通緝抓捕)杲,乃從王臺寨中得之。已,又殺叫場及其子他失(塔克世)。叫場、他失者,奴兒哈赤之祖若(及)父也。時奴兒哈赤年十五六,抱成梁馬足請死,成梁憐之,不殺,留帳下卵翼如養子,出入京師,每挾奴兒哈赤與俱。”
這樣看來,在明朝的史料中,努爾哈赤是叫努兒哈赤的,而且是李成梁一手扶植起來的,這樣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清朝人要給李成梁作傳並不吝溢美之辭了:要是沒有李成梁,自然也就沒了奴兒哈赤,也就沒有了清太祖努爾哈赤。
其實努爾哈赤還是努兒哈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幹了些什麼,後人應如何評價。對於努爾哈赤(且按清朝人說法,不叫努兒哈赤,但是讀者想這麼叫,筆者也不反對)的是非功過,目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的看法,筆者不寫元史(黑龍江人住在呼和浩特),也很少品評清朝皇帝,這裏只是摘錄幾句一位“專家”和一位暢銷書作家的說法,可能睿智的讀者諸君一眼就能看出這些話是誰說的,但是誰說的正確,那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評價一: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奠基的清帝國,綿祚二百六十八年,他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姓名與業績,不僅垂諸於中國史籍,而且載記於世界史冊。他活躍在中華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歷史舞臺上,他一生十功四過,瑕不掩瑜。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評價二:我不清楚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只明白,他(努爾哈赤)的馬隊所到之處,沒有先進生產力,沒有國民生產指數,沒有經濟貿易,只有屍橫遍野、殘屋破瓦,農田變成荒地,平民成爲奴隸。我不知道什麼必定取代的新興霸業,我只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應該自己到後金軍的馬刀下面親身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