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使張先生想離職的一個導火索,就是張先生在承擔領導安排的工作時,沒有主動彙報和溝通的意識,缺乏向上管理的能力,做出來的結果和領導預期有偏差,事情做了但並沒有良好的反饋。不過在現實中經過碰撞和摔打的張先生漸漸意識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也漸漸明白了,我當時在諮詢中和他強調的諸如“自我認知”、“主動溝通”、“向上管理”這部分的能力,他終於接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很多路其實是不太能夠走通的。

文|趙曉璃寫在前面的話:今天的話題源於一則讀者留言,大意是——“人到中年,發現在單位漸漸變成了可有可無的人,要不要離職呢?”一般來說,對於該類問題,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分析背後的信息,才能做出有效的判斷。

一、說個真實的諮詢案例。三年多前的一位來訪者張先生是一家高校的老師,當時前來諮詢的時候,他已經快40歲了,和很多人一樣,張先生覺得自己這把年紀,在單位裏似乎“可有可無”,不太受重視,便萌生了辭職的想法,但又擔心自己過於冒失草率,便前來向我求助。隨着諮詢的展開,一些背後的信息漸漸浮出水面:

1、張先生剛進學校那會兒,做過兩屆的輔導員工作,但是很不幸,張先生對人際關係敏感度低,做輔導員感覺很心累; 根據張先生的描述,在做輔導員的幾年裏,是他最爲心力交瘁的階段:每天提心吊膽,千叮嚀萬囑咐,要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處理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糾紛,這是張先生最爲不擅長的部分,尤其是面對女生寢室錯綜複雜的人際矛盾時,張先生總感覺力不從心;跟進學生的論文答辯工作,需要爲學生的論文把關,等等。兩屆輔導員做下來,讓張先生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比起與人打交道,還是和事務打交道比較單純。不過,這也只是他的自以爲。 2、行政工作的瑣碎枯燥,很快讓張先生失去了工作動力; 輔導員期滿,校領導找張先生溝通,張先生選擇去了行政部門。這下總算不用處理複雜的人際糾紛和矛盾了,但工作內容的瑣碎枯燥,很快讓張先生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就在工作後的第10年左右,是張先生最渴望跳出來的時候。可是往哪裏跳,是讓張先生極爲糾結的部分。

二、事實上,不論職業定位還是轉型,本質上都是要從能力爲起點進行分析,也就意味着,你現在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達到想要的路徑。在能力梳理的過程中,我發現張先生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職業道德感強,內心的標準較高; 撇開高校行政事務類工作,作爲老師而言,想要獲得相應的物質回報,最直接的路徑就是發論文評職稱,一旦獲得了副教授的頭銜,基本上在高校環境中,就能獲得不錯的經濟回報了。可張先生對於這件事有着極爲嚴苛的要求,他覺得參閱其他文獻及摘抄的行爲都是他看不上眼的,他希望自己能夠憑藉真正的本事寫幾篇原創度高的文章發表,而且張先生對於付費發表論文的事情非常反感,他覺得這種行爲都是“沽名釣譽”,是他自己所不齒的。 2、爲人處世較爲清高,羣衆基礎弱; 回顧張先生的過往經歷,他在學生時代可謂“風光無限”,他在系部排名中穩居前三,又是一等獎學金的獲得者,在學習考試這個部分,張先生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來到工作崗位之後,張先生也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喜歡讀書,不太喜歡閒聊也不擅長閒聊,同時對於同事間的喝酒擼串這些事情更是不熱衷,所以工作的這些年,同事們覺得他爲人清高,不太好接近;他覺得有這個時間不如多看幾本書,所以同事們漸漸疏遠他,在他看來倒也能落個清靜。所以不難想見,在單位裏,張先生是頗爲“特立獨行”的那類人。 3、向上管理能力不足,常常“好心辦壞事”。 促使張先生想離職的一個導火索,就是張先生在承擔領導安排的工作時,沒有主動彙報和溝通的意識,缺乏向上管理的能力,做出來的結果和領導預期有偏差,事情做了但並沒有良好的反饋。這是讓張先生倍感受挫的地方。等等。通過諮詢進程的開展,張先生想離職背後的信息逐一顯露出來,於是另外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如果跳槽,往哪裏去?

三、站在可行性的層面分析,一個人想要成功轉型,相應的能力、資源和機會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明顯的優勢能力,同時缺乏資源和機會,最現實的路徑就是,通過兼職去感受下目標職業的真實情況,再做決定。在諮詢中,張先生提出自己對教育行業很感興趣,但問題在於,他不知道如何入手。

我建議張先生不妨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去一家機構應聘,感受或體驗下真實的職業狀態。 張先生採納了我的建議。很快,在諮詢結束後的第二年暑假,張先生恰好在一次活動中結識了一家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張先生縝密的思維和分析能力讓負責人很是欣賞,便邀請張先生在暑假期間在機構擔任一些工作。但不做不知道,做了一段時間,張先生才發現,自己和這位負責人的價值觀及理念部分不太合拍。 一切又回到了那個部分,就是張先生的職業道德感較強,具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者色彩,對於商業部分,張先生並不能全然接納,並不能完全認同負責人的很多做法,於是合作無果而終。好在那個時候的張先生沒有冒失離職,這一段嘗試失敗之後,張先生回到了學校繼續他的教師工作。

不過在現實中經過碰撞和摔打的張先生漸漸意識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也漸漸明白了,我當時在諮詢中和他強調的諸如“自我認知”、“主動溝通”、“向上管理”這部分的能力,他終於接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很多路其實是不太能夠走通的。 與其如此,倒不如從眼下的工作出發,嘗試完成的更好。當張先生的認知和心態發生了轉變之後,如今他的工作也漸漸有了一些起色。前不久他還和我們反饋說,幸虧當時我這邊拉了他一把,在他看不到希望迫切渴望跳槽的時候,進行了理性的第三方視角的剖析,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盲區,纔不至於做出衝動的決策,纔有了今天的改觀。

四、不知道這個案例,是否對你有所啓發呢?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遇到不順的時候,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需要冷靜下來,系統地分析與思考:

  • 什麼時候開始漸漸被邊緣化的?
  • 之前有過機會嗎?爲何沒有抓住?
  • 自己有哪些不足?
  • 造成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 等等。
要知道,人在忙碌的時候、得意或失意的時候,是很難進行深度思考的,也很難對自己作出深刻的剖析:一是沒時間沒精力,二是經歷不到,難以想到。 而等把“刺激”分析明白、分析透徹,我們會發現:人生總是危機與機遇並存,只有時刻保持警醒,時刻修煉“選擇力”,才能具備更大的機會擁有美好的人生。當然,如果你一個人無法想清楚,也歡迎和我們預約一對一諮詢。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爲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爲職業規劃領域爲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爲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