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唐宋派"作爲詩文撰寫的佼佼者,早已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反思,因此提倡唐宋時期的文章作爲時文的主要樣式。以及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唐宋時期的文學也優於秦漢時期的文學,所以用唐宋時期的文章爲時文範本,對時文的寫作具有更強的提升能力。

導語:提到科舉制度,大體上會產生兩種態度。一種是積極的,科舉制度使官員的選拔更加普遍,使寒門子弟也可以爲官,打破了門閥世家的壟斷。另一種又是消極的,科舉制度的選拔缺乏科學性,死板的文章取士難以選拔有效的人才,並導致了儒家思想及大衆思想的僵化。

科舉制度

無論哪種說法佔上風,都無法改變科舉制度的歷史事實。但總體而言,科舉制度有優點也有缺點,在唐宋時期,科舉制度剛剛起步,所選的文人皆是有識之士。隨着時間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高度發展,但也使文章取士陷入了一種僵化的制度中。正是這種制度的僵化,導致明清的末期都陷入了貪腐問題之中。

科舉制度的優點與缺點,在明朝的歷史中表現的尤爲突出,因爲在文章取士的制度僵化中,明廷也曾試圖改善這種僵化的情況。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人爲首的文章"唐宋派",在明朝中期掀起了時文修改的風潮。在僵化的思想與文章之中,"唐宋派"主張了新穎的文章寫作方法,以提升科舉文章的質量。所以在歷史的回溯中,如何寫好一篇科舉文章,在明代"唐宋派"的引導下,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一、明代的科舉文章所遵守的格式及所面臨的問題

在明朝時期,科舉考試的文章統稱爲時文。因爲明代科舉考試的題目,大都與國家所需的政策相關。考生不僅要有足夠的才學寫出精美的文章,還需要足夠的儒家知識儲備,用儒家思想來治理相關問題。所以時文不僅考才學,還考政治思維。

明朝官員

爲了防止考生在試卷上寫出不利於國家政治方向的語言,明朝對時文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在最初,這種限制的弊端並沒有展現出來,可是隨着時間的延長,到了明朝中期,時文的陳腐與僵硬便表現了出來。

1、明代科舉文章中的硬性規定

"時文主要分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分股、收結六部分。其中,入題之後的分股要求爲四比八股,即起比、後比、束比,每項兩股,兩兩相比,是謂八股。"明代的八股取士,其中的細則要求便是如此。從大體上看,這些要求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可是固定的格式卻使文章失去了應有的魅力。

科舉揭榜

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其根本的魅力在於其中的精神共鳴。如今重讀古代的著名詩篇,不僅在文辭上有可讀性,在感情中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便是古詩經久不衰的魅力。可是固定化的格式,使時文充滿了固定的套路。只要考生學會相關套路,並融會貫通,就可以很方便的寫出一篇看似優秀的時文。但是這種時文,早已失去了靈魂,成爲了政治的助手。

2、明廷對科舉文章質量下降的憂慮

在明朝發展科舉制度的過程中,學校事業也在發展,但是沒有如今的宏大與普及。簡單計算一下,識字的人畢竟在少數。而朝廷政令皆爲文字,所以受到政治的影響,時文與政治掛鉤難以避免。而在個人利益的追求中,這種制度化的時文成爲了不少官員投機取巧的手段。

古代文人

到了明朝中期,時任內閣首輔夏言注意到了時文的問題所在,爲了改變這一窘境,其決定上書商討。在夏言的奏摺中,可以看到當時時文的迂腐性。"近年以來,士大夫學爲文章,日趨卑陋,……,蹈襲衰世亂世之文,爭相崇尚,以自矜眩"。

正是因爲死板的文章格式,使許多沒有才學的官員有機可乘。他們憑藉自己的小聰明,對所需的時文委曲求全,導致了時文文風的低下。所以此奏摺一出,如何改變這種文風上的頹勢,成爲了明廷的主要目標。二、明代優秀的科舉文章應該怎樣寫

想要寫好文章,在於日常的積累。對前人的智慧進行總結與吸收,並運用於現實之中,纔是學習的根本。受到這種啓發,明廷上崛起了以學習唐宋文章爲主的"唐宋派"。在比較、總結與反思中,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人在詩文的撰寫中大有造詣。在他們的探索與鼓勵中,以"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爲主要的學習案例。

1、科舉文章要達到"文道合一"的境界

在對時文的問題進行分析之後,就會發現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所引用的歷史事例較雜,所闡述的道理不明確。而文章取士,時文撰寫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文章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思考。通過考生所用的文字,來評判考生的能力。

儒家子弟

只有將儒家思想的智慧與道理雜糅於文章之中,"折衷於諸子之異同,會通於聖人之道",纔算一篇優秀的時文。而提出這點的,正是王慎中。其早期以學習秦漢的文章爲主,受到啓發之後,對唐宋的文章產生了興趣。在對秦漢與唐宋的文章進行比較後,才認識到唐宋文章的時效性,因此鼓勵時文以唐宋文章爲範本。而在唐宋文章的優點中,正是將道理與文章相結合,實現"文道合一"的目的,才突出了文章的精彩之處。

2、擁有優異的氣勢是科舉文章成爲精品的關鍵

除了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外,茅坤還提出了"佈勢",就是要讓文章在閱讀之時,感受到一種凌人的氣勢。而這種氣勢的最好感覺,就是"令人讀之如雲之出岫、泉之下峽,而飄飄乎羣仙之凌波以過"。文章語句的連接,詞藻的使用,使文章的氣勢如自然一般,讓人感謝行雲流水。

《醉翁亭記》書畫作品

而在八股文的固定作品中,固定的格式使文章充滿了雕琢之感。稍有不慎,就會有故意而爲之的生硬,從而失去了文章的自然。雖然其是一篇時文,但是文章的美學追求從來不會被忽視。如一篇優質散文,即使其講的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可是在文學藝術的處理中,卻具有了更加深遠的價值。三、"唐宋派"對科舉文章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

要寫出一篇好的時文,以達到中榜的目的,除了注意文章的內涵與氣勢以外,對於時文所出現的常見問題進行規避,也是重中之重。而"唐宋派"作爲詩文撰寫的佼佼者,早已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反思,因此提倡唐宋時期的文章作爲時文的主要樣式。

1、在科舉文章中用"唐宋之風"取代"秦漢之風"

由於孔子出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所以其引用的歷史皆爲春秋戰國時期的案例。而《四書五經》中,大部分教材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籍,所以時文有"秦漢之風"是在所難免。而夏言在抨擊時文的問題時,"往往剽摹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書",對考生濫用春秋戰國歷史案例的時文進行了着重的打擊。

孔子及弟子

而在明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已是千年前的事情,在歷史與社會的發展中,細微的歷史事件難以佐證如今社會的發展。再加上考生並不是專業的史學家,受《四書五經》教材的影響,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產生誤差是在所難免的。

而"唐宋派"在對秦漢的文章與唐宋的文章進行對比之後,便發現了唐宋的文章更適合於明朝的發展情況。以及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唐宋時期的文學也優於秦漢時期的文學,所以用唐宋時期的文章爲時文範本,對時文的寫作具有更強的提升能力。

2、熟讀《史記》,融合《四書五經》纔是提升時文的根本

爲何唐宋時期的文章會如此優秀,"唐宋派"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對比。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人在《史記》中找到了共同點。《史記》作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僅具有文學上的傑出性,還具有永恆的歷史性。而"唐宋八大家"等一批唐宋文人正是以《史記》的文章爲範本,造就了他們在文學上的功績。

《史記》

而科舉制度以儒家思想爲主,只有將《四書五經》的道理用《史記》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纔是一篇優質時文的根本。所以想要寫好一篇時文,是無法偷奸耍滑,用小聰明的。必須要有充分的文學積累及史料積累,才能鑄就自己的成功。四、對科舉文章的整體反思

在明朝中期,科舉文章的腐朽化、僵硬化導致了官員羣體的落後。而一批有識之士憑藉自己對文章與文學的理解,成爲了異軍突起的"唐宋派",試圖用自己的力量提升文章與士大夫的質量。這在科舉制度變質的大潮流中,確實是少見的,由此也展示了歷史的反思性。

王慎中畫像

可是"唐宋派"的出現宛若曇花一現,消失在了史海之中。而明朝的滅亡、清朝的"文字獄",依舊成爲了科舉制度中的痛點。所以用文學來改變政治制度,這種嘗試失敗了。只有用政治改變政治,效果纔會更高效。

結語:在如今的社會中,科舉制度已經成爲了過去,寫不寫得好科舉文章,已經不再重要。科學的加入以及理性的分析,使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加開明。倘若追溯歷史,回望歷史,想要感受科舉制度的奧妙,聽聞"唐宋派"的建議來寫時文固然不錯。

歷史已經成爲過去,但是在文字的傳承中,歷史又成爲了現在的全部。我們要學習一門新的知識,而新知識的本質又是由舊的歷史組成的。寫好一篇科舉文章,同樣需要深厚的文學積累與歷史積累。而"唐宋派"只是在自己的閱讀中,總結出了相關經驗。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中國史綱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