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第十四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如期在線上繼續進行,會議秉承全新的辦會形式,不變的辦會精神,爲廣大參會者帶來精彩內容。在張運院士、顧東風院士的帶領下,各位與會專家在血脂-動脈粥樣硬化論壇上深入分析該領域新的進展、安全性目標以及臨牀診療新策略。

日新月異,血脂&動脈粥樣硬化領域新進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陸國平教授首先介紹了2019-2020動脈粥樣硬化領域的各項研究,包括降低LDL-C的臨牀研究、調脂生物製劑的臨牀試驗以及二十碳五烯酸(EPA)的臨牀研究等。陸教授評價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缺血性卒中患者LDL-C<70mh/dl是獲益的,關於PCSK9有非常好的前景,而EPA可以顯著減少首次及總心血管事件,更多研究也在進行中,期待更多的結果。

之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從流行病學研究角度分析了血脂與卒中的相關性,首先介紹了腦卒中及血脂異常流行情況,然後通過各種研究分析了血脂水平與腦卒中及其亞型關聯,最後強調了血脂水平控制可以有效減少腦卒中發病率,預防重於治療!

常談常新,再論LDL-C目標值及安全性

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趙冬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李建軍教授分別講解了LDL-C在中國ASCVD中的一級與二級預防。

高LDL-C是已知的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事件風險,因此控制LDL-C水平在中國ASCVD一級預防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清。由於大部分人羣屬於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人羣,因此在相關學術組織發佈的指南中,一級預防人羣LDL-C的目標值也有所調整。至於過低的LDL-C是否有安全性問題,也是病人和醫生非常關心的問題,因此一級預防的目標值應該是多少與二級預防有所不同,更要平衡治療費用與獲益。

LDL-C目標值的在歷史沿革中不斷降低,目前各國針對極高危人羣的LDL-C的目標值有所差異,那麼LDL-C<55mg/dl是否過低?李建軍教授認爲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證明有損害,所以在證據驅動下LDL-C目標值越來越低,現有降脂目標基於目前的血脂水平個體化管理,可能需要反覆修訂目標。在未來,是否會出現LDL-C目標值外的新靶點非常值得期待!

聚焦動脈斑塊,尋找臨牀診治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張瑞巖教授講解了動脈粥樣斑塊的發生發展,強調LDL-C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而斑塊的體積性質與心腦血管事件相關。其中着重講解了“易損斑塊”的概念,易損斑塊是具有血栓形成傾向或極有可能快速進展成爲“罪犯斑塊“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心血管醫師的高度重視。在治療策略方面,以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爲靶點的他汀治療策略,能夠減少斑塊體積,穩定斑塊成分,長期他汀治療降脂可以穩定、甚至逆轉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減少心腦血管事件。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卜軍教授,爲我們介紹亞臨牀動脈粥樣硬化影像學評估。他形容斑塊破裂就像火山爆發一樣,而造影上的風險≠實際風險。動脈粥樣硬化影像學評估,可分爲聲學成像(IVUS、VH-IVUS)和光學成像(OCT、NIRS、NIRAF)。卜教授分別介紹了各種方法在心血管事件風險評估的優勢和侷限性。心臟或血管解剖、功能、灌注及組織特徵對心血管疾病的臨牀非常重要,並強調了“鈣化病變”中影像評估的重要性。隨着科技的進步,心血管影像學對於冠脈斑塊的評估效果已經從宏觀到微觀,甚至可以達到和組織學類似評估效果,除了已經日漸成熟的上述方法,更多的方法正在試驗中,值得期待。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彭道泉教授分享了超高危ASCVD患者的強化降脂策略。首先要了解斑塊的形成過程,形成後如何逆轉?彭教授介紹到,斑塊越到晚期越難逆轉,由於LDL-C的內皮下沉積是AS斑塊形成的必備條件,而斑塊的增減與斑塊內凋亡細胞產生和清除(胞葬)之間的平衡相關。所以降低LDL-C可減少斑塊內脂質和其誘導的炎症細胞凋亡,凋亡細胞清除處於優勢則利於斑塊逆轉,因此不論他汀或非他汀治療,LDL-C下降越低其斑塊逆轉越多。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的陳韻岱教授,從炎症角度細細講解影像學探測動脈粥樣硬化臨牀診療的價值。首先講解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症學說,之後分別介紹了PET/CT和PET/MRI、Coronary CTA和MR、血管腔內影像等影像學的新發展和應用,從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找到規律,從而進行危險分層,並預警高危人羣。炎症的影像學探測在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的療效評價中具有獨特的特色,能夠提供新型的證據,應該能在動脈粥樣硬化診療中,尤其是藥物研發中帶來新的突破!陳教授還介紹了她們團隊特色的多模態納米探針技術,希望早日應用於臨牀!

最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張奇教授提出疑問,鈣化斑塊是敵是友?原因是鈣化與心血管事件風險相關;鈣化部位、密度等因素的彙集可使動脈血管變爲無順應性或順應性差的傳導結構。然而鈣化密度(>400HU)通常與斑塊穩定性呈正相關,並且鈣化可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因此張奇教授強調冠脈鈣化積分的重要性,它具有良好的檢測價值,高於脂質積分。具有風險的患者,納入鈣化積分後的風險評估可更好預測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最後,仍然需要重視微小鈣化(點狀鈣化),它是易損斑塊中常見的伴隨,,可導致局部組織應力及斑塊不穩定性增加;當鈣化存在於斑塊薄纖維帽上時,可改變纖維帽張力,使後者傾向於破裂;發現存在微小鈣化的斑塊、減小斑塊中微小鈣化的成分,有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