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條德軍防線岌岌可危時,只要虎式或豹式坦克一露面,戰壕內所有官兵都會興奮無比,這不僅僅是戰鬥勝利的保障,也讓他們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可是當這些重達四五十噸的巨獸陷入困境時誰又能幫助他們呢?風光無限的德國坦克裝甲車輛背後有着一系列的支援車輛,正因爲有了它們,德國戰車才能順利運轉。如果要評選德軍支援車輛中牽引車系列裏的大力神,非18噸級“法莫”Sd.Kfz.9半履帶車莫屬了。

    ■前進中的虎式,每位成員看起來都是自信滿滿,因爲裝備的優勢就是取得勝利的保障之一。

    ■一輛拋錨的虎式坦克由3輛Sd.Kfz.9半履帶車拖曳前往修理地點。虎式的戰鬥全重接近60噸,Sd.Kfz.9的最大牽引力爲22噸,因此需要3輛才能拖動前者。

    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國權力的巔峯後一邊着手擴軍,一邊抓緊各類新式裝備的研發。1935年德國陸軍第一批裝甲師正式建立,由於裝備產量制約,到二戰爆發時德軍裝甲部隊使用最多的坦克仍然是一號和二號兩種輕型坦克。預想中裝甲作戰的主力三號和四號坦克數量較少,它們在各裝甲團內只能以重裝備連的形式存在。坦克重型化趨勢是種必然,德國陸軍在1936年就考慮到了未來作戰中的坦克維修牽引等問題,便向當時德國多個著名車輛製造公司發佈不同拖曳能力牽引車輛的設計招標,包括1噸、3噸、5噸、8噸、12噸和18噸6種型號。這些車輛將在德國陸軍未來機械化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如此衆多型號的半履帶車。

    ■18噸級的Sd.Kfz.9是德軍半履帶車族中最重量級的選手,性能非常優秀。

    負責18噸級牽引車開發的是法莫公司(Fahrzeug und Motorenbau),Sd.Kfz.9的主要作用是回收重型坦克和牽引2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1935年法莫公司在佈雷斯勞開始啓動這個項目,1936年生產出該系列第一種原型車,使用邁巴赫HL98 TUK V-12發動機,出力爲230馬力。1938年法莫公司設計了第二種原型車,1939年生產出第三種也是最終的量產型車輛,發動機更換爲邁巴赫HL108,動力超過270馬力,在當時這是一臺非常可靠的發動機。按照軍方提出的要求,半履帶車輛的履帶長度要達到該車總長的3/4,前部使用兩個橡膠輪胎及半橢圓減震彈簧,行走機構懸掛採用當時最有效的扭力杆來實現。當時德國半履帶牽引車技術世界領先,不同尋常的設計使得車輛在道路上獲得了低磨損和低噪音的優良效果。

    Sd.Kfz.9半履帶車自身總重超過18噸,相當於德軍當時一輛三號坦克的重量,但它在良好路面的行駛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44釐米的履帶寬度使接觸地面的單位壓強可以降得很低,最大拖曳能力達到22噸,這樣的牽引力在1939年應付德國陸軍所有的服役車輛都是綽綽有餘,並且還可以通過串聯使用增大拖曳重量。爲了應對長途運輸坦克的需求,法莫公司針對Sd.Kfz.9半履帶車還設計有兩款不同承重的配套平板拖車:10噸的Sd.Anh15和22噸的Sd.Anh116。除了運送坦克,平板拖車在東線糟糕的地形運送物資油料時也要比運輸連的卡車更加可靠。

    ■1938年,一輛Sd.Kfz.9原型車在進行越野測試,車輛的外觀已經基本確定,但是230馬力的邁巴赫HL98發動機動力略顯不足,後升級爲270馬力的邁巴赫HL108。

    ■定型後的“法莫”Sd.Kfz.9半履帶車三視圖。

    Sd.Kfz.9技術指標:

    空車質量:15噸

    滿載質量:18噸

    拖曳質量:18噸(最大22噸)

    車長:8.29米

    車寬:2.62米

    車高:2.86米

    最大速度:50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161公里

    乘員:9人

    ■Sd.Kfz.9的動力之源,270馬力的邁巴赫HL108發動機。

    ■組裝中的Sd.Kfz.9,可以看到巨大複雜的交錯式負重輪。

    在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已經有131輛Sd.Kfz.9在德軍服役。該車最初由法莫公司單獨生產,1942年1月沃瑪格公司也加入其中,到戰爭結束時Sd.Kfz.9及其變形車總產量超過了2500輛,底盤號爲45000-47500,1945年5月德國投降時仍有1275輛可以使用。有資料稱1943年1月有5輛Sd.Kfz.9送往了日本進行測試。

    Sd.Kfz.9的變形版本有三種,其中前兩種型號是使用Sd.Kfz.9底盤加裝吊車的工程支援車,用來吊裝車輛或者大型零部件,第三種改型是加裝著名的88毫米炮的自行高炮。1940年4月Sd.Kfz.9吊車版開始生產,先是起吊重量爲6噸的Sd.Kfz.9/1,隨後吊重10噸的Sd.Kfz.9/2也開始投產,這些工程車大都投入東線作戰,畢竟那裏的野戰環境更加惡劣。Sd.Kfz.9/2使用電動起重機,車輛本身重達27噸,在行進時起重臂的伸縮部分可收起並用帆布保護以防損壞,提供配重和補償重量的負載砝碼由其他卡車攜帶,使用時進行組裝。Sd.Kfz.9/2的吊車工作時,維修人員坐在吊臂的底部控制起重機。

    戰時Sd.Kfz.9系列產量彙總(單位:輛):

    1940年:240

    1941年:250

    1942年:384

    1943年:655

    1944年:916

    ■Sd.Kfz.9/1工程支援車,車體後部安裝有起吊重量爲6噸的吊車。

    ■Sd.Kfz.9/1半履帶工程支援車側視線圖。

    ■東線戰場上,德軍使用Sd.Kfz.9/1後部的6噸吊車將坦克發動機吊出進行維修。

    ■Sd.Kfz.9/2半履帶工程支援車,車體後部裝備一座10噸吊車

    ■Sd.Kfz.9/2 將吊臂展開的狀態,車體與地面需要使用額外支持,防止工作時車輛發生移動或側翻。

    ■Sd.Kfz.9/2 半履帶工程支援車側視線圖。

    ■Sd.Kfz.9的第三種變形車輛是88毫米自行高炮,該車在前線更多時候作爲自行反坦克炮使用。由於投入作戰時間較晚,高大的車身和低防護已經不符合前線生存法則,最終只生產了14輛。

    ■Sd.Kfz.9底盤88毫米自行高炮三視圖。

    在承擔坦克回收任務時,Sd.Kfz.9被分配給裝甲團內的維修連或裝甲營下屬的維修排。隨着戰爭的進行和中重型坦克數量的增長,Sd.Kfz.9在維修單位的配置數量也隨之增長。1943年德軍專職的維修坦克投入使用,不過也沒絲毫影響Sd.Kfz.9在業界的老大地位:每當遇到裝甲兵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它們就會應招而來。一般幾個維修排組成一個獨立的維修連,1943年時每個維修連裝備15輛Sd.Kfz.9和2輛Sd.Kfz.9/1。隨着其他特種回收車輛的使用,到1944年每個維修連裝備的Sd.Kfz.9減少到了6輛。

    

    ■德軍1940年型裝甲團編制,可以看到團部擁有一個維修連(畫紅圈處)。

    ■德軍第2裝甲團第4連維修排的一輛Sd.Kfz.9,屬於首批量產型。可以看出它的底盤離地間隙非常高,這對提高越野性非常有利。

    ■Sd.Kfz.9車組人員的合影,由於工作需要和遠離前線,從右開始第1、3、4位置的三人只穿着普通工作服而非野戰制服。

    ■在火車編組站內停靠的一個德軍突擊炮單位,左下角可以看到Sd.Anh116拖車的後底盤駕駛室。隨着突擊炮部隊編制的擴大,其下屬的Sd.Kfz.9數量也隨之增長。

    ■在北非沙漠,我們也可以看到德意志非洲軍團所屬Sd.Kfz.9的身影。

    ■人員同車輛高度的比較,可以明顯看出Sd.Kfz.9車體的巨大壓迫感。

    ■一輛倒黴的三號坦克陷入河牀,這種阻力較大的拖曳需要兩輛Sd.Kfz.9同時配合完成。

    在專用拖車投用前,德軍使用擁有巨大車廂的Faun L900卡車來運送輕型坦克,但是隨着坦克尺寸和重量的增長,這種運輸方式顯得越來越不實用。於是德軍研發了Sd.Anh15和Sd.Anh116兩種拖車與Sd.Kfz.9配合使用,來解決長途運輸坦克車輛的問題,短途則使用硬牽引和軟牽引。

    ■Sd.Kfz.9使用的H型硬牽引連接架。

    ■軟連接使用鋼纜和車輛的牽引鉤連接進行拖曳。

    ■德軍某突擊炮維修連使用Sd.Anh15運輸一輛Sd.Kfz.252彈藥車。

    ■法國戰役時德軍第660突擊炮連的Sd.Kfz.9拖曳一輛搭載着一號坦克的Sd.Anh15拖車,可以看出車輛行駛非常輕鬆。

    作爲與Sd.Kfz.9配套使用的Sd.Anh116拖車可以分解爲兩個部分,前後底盤在結構上類似,但是後底盤獨立於整個拖車結構。拖車前底盤由牽引叉引導,後底盤由方向盤進行轉向操作,利用壓縮空氣來提供後底盤轉向助力,控制車輪偏轉方向,並用儀表盤來觀察車輪偏轉的角度。爲了應對天氣的變化,後底盤可以安裝一個可摺疊的頂棚。早期後底盤安裝了兩臺絞盤對拖板進行升降操作,後期更換爲兩臺液壓升降機。該拖車還有一套空氣制動系統,燈光信號系統的電力則由牽引車提供,在行進過程中牽引車司機和拖車後底盤司機使用燈光信號進行協調,例如:一長代表“準備好”,兩短代表“停車”等。

    ■在巴黎接受檢閱的Sd.Anh116拖車,現代感十足。使用時通過將固定銷和纜繩將車輛套牢在前後支架上,可以防止所裝載車輛的移動。

    ■前後底盤組合在一起的Sd.Anh116拖車。

    ■Sd.Anh116拖車前後底盤分解時的狀態。

    下面是一組德軍第23裝甲師使用Sd.Anh116回收坦克的歷史照片,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照片來了解整個操作過程。

    ■“出發,去尋找我們受傷的同志。”

    ■獨立於拖車的後底盤,上部配備了一個駕駛室。這個角度我們還能看到壓縮空間罐。

    ■到達事發地點後採用人力降低拖板車高度,方便損壞坦克登上拖板。

    ■當拖板降至地面後,拆除拖板與後底盤的連接裝置。

    ■連接裝置拆除後,利用人力將後底盤推開。

    ■使用Sd.Kfz.9車體後部的絞盤準備將損壞的坦克拉上拖板,在後槽板上可以看到維修連的戰術符號。

    ■通過鋼纜將坦克和Sd.Kfz.9絞盤連接。

    ■啓動絞盤將坦克拉上拖板,再使用絞盤將後底盤拉回,準備與拖板連接。

    ■當後底盤與拖板對正後,先進行連接,然後再升起拖板。

    ■行駛中後底盤司機要時刻調整後底盤方向。

    ■從第二排座位拍攝Sd.Kfz.9駕駛員位置,對比相向的卡車能看出其駕駛室視野相當的好,而且非常寬敞。副駕駛扶手位置還放着車組乘員自衛用的長柄手榴彈。

    ■完成回收後車輛駛回維修站。

    ■相對於德軍複雜的操作過程,美軍重型拖車回收車輛的流程就顯得簡單而粗暴,放下踏板連上絞盤,然後拉上去OK了。

    ■使用拖車運送燃料不僅可以克服泥濘的地面,還能提高運輸量。

    ■當然也有Sd.Kfz.9需要幫助的時候,在這樣的困境下就需要全履帶車輛進行救援了。

    ■拖曳240毫米重型榴彈炮炮架的Sd.Kfz.9。

    ■拖曳240毫米重型榴彈炮炮管的Sd.Kfz.9,該炮全重超過50噸,一門炮的移動需要三輛Sd.Kfz.9才能完成。

    ■雖然是後勤車輛,但是也得進行必要的僞裝來保護自己,以上是1943年夏季德軍第503重裝甲營使用的Sd.Kfz.9迷彩塗裝三視圖。

    ■戰鬥中被擊毀的德軍Sd.Kfz.9,即使是後勤車輛也不能倖免。

    二戰結束後,倖存下來的Sd.Kfz.9一部分進入了博物館,還有一部分落入私人收藏家之手。在歐美各國頻繁的戰爭重演和紀念活動中,經常都能看到這種重型拖車的身影,不過它再也不用拖曳任何車輛了,畢竟它本身就是一個珍貴的戰爭回憶。

    ■現存於世的Sd.Kfz.9,整體狀態非常良好,讓今天的人們能夠欣賞到二戰時期德軍這款著名半履帶牽引車的威武風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