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读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忠贤不是东西,这个人坏啊,跟赵高一样,是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阉人。没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
比谁坏,不是针对谁,各位都是垃圾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魏忠贤的特务机关业务能力非常强,有一次,四人夜里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个人喝醉了,谩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人吓得不敢出声。那个人还未骂完,东厂番子将四人押到魏忠贤的住所,立即将骂的人处寸磔,就是活剐了,而慰劳另外三个人金子,三个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动。史料证实,魏忠贤独裁时期,官员唯利是图,礼义廉耻全部不要了,上下级人身依附登峰造极,其中,大臣向太监拜干爹之风最为荒唐搞笑。
倪大红版魏忠贤很真实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生命弥留之际,召见五弟朱由检,托付后事,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善视中宫,魏忠贤可任!”他居然托孤魏忠贤。崇祯以为自己听错了,把我托孤给一个太监?历史上的顾命大臣,一般命运多舛,何况一个破天荒的太监。崇祯继位的时候,他面临的国家形势非常严峻。国内难民揭竿四起、山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皇帝迫切需要坐镇中央的“能臣”来威震八方,显然当时魏忠贤似乎是胜此重任的唯一人选。
很符合历史啊
魏忠贤对新皇也极度逢迎。但崇祯却对这个老奴没有兴趣。很快清算的日子到了,魏忠贤畏罪上吊自杀,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阉党之举,在当时还是大快人心的。无论哪方面讲,魏忠贤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他该死,历史上没有一点优点的人不多,魏忠贤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
平心而论,魏忠贤这个人,心狠手辣,残忍歹毒,在人品方面可谓乏善可陈。但此人在政治作为上,并非一无是处,比如用人方面,与曹操有得一比。他们拥有一个相近的用人观:“唯才是举”。曹操在打天下时,为了“唯才是举”打出招贤榜,公然招聘那些“不仁不孝”的人为官,而魏忠贤所网罗的阉党骨干,虽然很多品质不怎么样,但大多却不是笨蛋。而且,有些盖世奇才,也能为其发现任用、譬如有“大明长城”之称的袁崇焕,就是在魏忠贤主政期间,被大胆启用的,此间大明辽东局势平稳,既有袁崇焕的勇武之功,也有魏忠贤的用人之功,魏忠贤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 ,放手让袁崇焕干,他对袁崇焕还是有知遇之恩的。
崇祯皇帝上台大规模肃清阉党,在当时虽说人人拍手称快,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这些多年斗争中打拼出来的强力特务机关是维护皇权的不二人选。这些阉党不是一无是处,那明末那个危如累卵的社会环境下,只有高压政策才能使朝廷下达的指示贯彻落实。没有阉党钳制士大夫,皇权只是个摆设。
后来,明末起义军蜂起,关外的多尔衮步步紧逼,军饷不足了。崇祯向朝臣筹款,就差跪下给大臣磕头了,只募到了20万两。没有暴力机关的政府,怎么可能收得上钱,又怎么可能发挥职能呢?他真的以为,那空壳子的皇权就代表了一切,如果魏忠贤和他的特务机关还在的话,哪一个敢不交钱,站出来说话。
士大夫们也舒了口气,幸亏魏忠贤死了,否则大家都得出血咯。但没多久,没军饷的军队战败了、哗变了,李自成扫荡天下,杀进京城。那些当初只愿捐几千、一万两银子的勋贵、大臣、藩王们,谁家最后不抄出个百十万两,不仅最后内裤都不剩,连命都丢了。为什么无政府主义是错的,因为没有人牵头集中力量办大事维持秩序的话,每个人都会是最后的输家。
没有魏忠贤,明内廷也会推出李忠贤张忠贤,因为大明皇室急需有人通过高压统治在饥饿与混乱中维持中央的运转。而皇权的巩固,客观上大大延缓国家陷入糜烂的速度,制造向心力,延续文明的火种。大明深宫中有胆识有能力有决断还得有魅力的太监能有几人呢?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当时袁崇焕杀得,魏忠贤杀不得。当崇祯皇帝为了收饷,急的直跺脚的时候,他脑子里恐怕是怀念魏忠贤的。魏忠贤该死,但是崇祯不该杀。看到最后的老铁麻烦给个关注呗,好人一生平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