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於日本汽車文化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了1990年那段時代,受廣場協議的影響,日元升值,日本出口規模縮減,大部分資金迴流國內,形成了長期的泡沫經濟期。

高收入必然會帶動消費,尤其是像汽車這種高消費,所以90年代,也被稱爲了日系車的黃金年代

當時日本車企都在拼命研究跑車,很多經典的車型就此誕生了,比如車界最後的倔強RX-7、東瀛法拉利NSX、直線王彎道亡Supra、不敗戰神GTR、彎道之王S2000、街頭小霸王EVO、全世界最好賣的跑車MX-5、拉力賽小霸王STI、陳浩南最喜歡的MR2等等無論是性能,還是設計外觀,都算得上是當時一流的水平,儘管這些車型很多都已經停產了,但是配合上頭文字D與秋名山,在汽車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刺激了日本年輕人對於從事汽車行業的熱情。

但是日本泡沫經濟過後,日本卻又是另一番景象,由於自然資源稀缺,各種政策因素限制,很多車企都瞄向了更省油的汽車目標,K-car逐漸登場。(鑑於對隱私的保護,車牌處上個馬賽克)

而輕自動車之所以能在日本暢銷,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爲政策扶持,因爲日本規定買車必須要買車位證明,而K-car則不需要車位,另外K-car的保險、年檢、各項稅費也比普通汽車要便宜得多,所以其的實用性與經濟性更好。

但是在國內好像也能看到有很多人表示對這種精緻小車感興趣,但是玩歸玩,鬧歸鬧,以圖中本田的K-car車型N-BOX SLASH在日本售價是132萬日元,換算人民幣就是8萬左右,再進口到國內肯定不低於10萬。

再看看飛度,感覺在國內都算是良心價了,在日本本土的價格甚至比上面這款K-car還要低,售價也是差不多8萬元人民幣左右,最便宜的一款也要達到6.7萬元人民幣,所以K-car價格並不低,你還敢說引進就一定買嗎?

爲什說日本汽車文化值得學習呢,上世紀的日本經歷了輝煌奢侈的生活,甚至還被美國調侃,願意拿一個加州換日本皇居,又經歷了泡沫破滅後的生活,日本人也更懂得了珍惜生活。自此很多日本人不再看F1比賽,不看賽馬,不去銀座,娛樂項目逐步減少,專心一致做技術宅,做服務。

更過分的是國民的覺悟也很高,小白在日本路上看到的80%都是中低端的日系車。

所以直到現在,在車市寒冬的今天,仍能看到雙田逆勢而上,其中不可磨滅的是日本人的堅持與務實精神,尤其當小白看到2019年東京展的名單,大部分都是以混合動力,經濟實用爲主,比如國人夢寐以求的超跑飛度+i-MMD混動技術馬自達首款純電SUV竟然用轉子發動機給電池提供電能等,更多精彩的資訊的請持續關注小白買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