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到發配寧古塔,我就會想到美劇《權力遊戲》中的守夜人守護的長城,那裏同樣寒冷,同樣艱苦,同樣危險。“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爲奴”中的“披甲人”說的是在邊疆戍邊的俘虜,大多爲漢人和朝鮮人。

清宮戲裏面,皇帝一旦發怒,出口就是“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爲奴”。那這個寧古塔又是什麼地方呢,這個懲罰到底有多嚴重,爲什麼很多人寧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呢?


其實,寧古塔並不是塔,而是中國北方的邊疆,是如今中俄的交界之處。相傳滿族的六位祖先曾在此安家,“六”在滿語中發音與“寧古”相同,“塔”是“個”的意思,寓意着曾經住在這裏的六位祖先。

最早是在清朝順治年間,寧古塔開始成爲清朝懲治罪犯發配的固定地點。“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爲奴”中的“披甲人”說的是在邊疆戍邊的俘虜,大多爲漢人和朝鮮人。這些人在邊疆喫盡苦頭,脾氣很差性格暴戾,發配到這裏給他們當奴隸自然也不是什麼好事。


給披甲人配置奴隸,尤其是女性奴隸,爲的就是穩定軍心。給披甲人爲奴的人,地位是非常低的,凌辱和虐待是常有的事,暗無天日的生活纔是常態。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流人各種各樣,有貪污腐敗的官吏,有舞文弄墨的文人,有犯罪者的家屬,有戰敗的俘虜,也有平民百姓。

不同種類的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程度的罪名,卻踏上了同一塊土地,喫同樣的苦。他們在寧古塔悲慘的境遇中勉強生存,同時也爲邊疆的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算是爲這世界留下了一些財產吧!

“發配寧古塔”這五個字看似只是一句皇帝的一句“口頭禪”,但對於犯人來說,卻是接到了入地獄通知書。

清朝首都北京到寧古塔,相距4000里路。囚犯手帶枷鎖,腳帶腳銬,用雙腳向前行走50里路,日日不歇,80天才能到達。對於囚犯來說,魔鬼考驗遠不止於此。這一路上,地形複雜,森林野地沼澤雪地中,野獸頻頻出沒。

清朝時期,過了山海關往北是沒有任何旅店的,所以犯人們只能在野外露宿。餘秋雨先生的遊記《寧古塔》中記載道,發配寧古塔的犯人半數都會被路上的野獸喫掉,屍骨無存。所以能夠到達寧古塔的,都是上天眷顧的幸運兒。然而,到達寧古塔之後,悲劇還在繼續。

寧古塔位於中國最北邊,中俄交界處,天氣極度寒冷。這樣的環境對於南方人是很難適應的,而且經常衣不裹體,食不裹腹,痛苦時常伴隨左右。

除了身體上的痛苦,流人們還要經受精神上的打擊。他們沒有自由,沒有自尊,生下的後代也要和他們一樣作爲奴隸生活下去,甚至披甲人可以隨意虐殺他們。這些人被髮配到寧古塔,就像是穿越回周朝這樣的奴隸制時代成爲了一名奴隸一樣,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因此,會有一些流人選擇逃亡,哪怕逃跑的結局也是在深山中凍死餓死,但起碼死得有尊嚴。

說到發配寧古塔,我就會想到美劇《權力遊戲》中的守夜人守護的長城,那裏同樣寒冷,同樣艱苦,同樣危險。不一樣的是,長城那裏的守夜人是帶着自尊守衛邊疆的,他們有着自己的信仰:

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

我將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 我將不戴寶冠,不爭榮寵。

我將盡忠職守,生死於斯。 我是黑暗中的利劍,長城上的守衛。

我是抵禦寒冷的烈焰,破曉時分的光線,喚醒眠者的號角,守護王國的堅盾。

我將生命與榮耀獻給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每每聽到這段誓言,我都會對那些守夜人憤然起敬。

而提到清朝統治中的“寧古塔”、“文字獄”、“議罪銀”這樣的字眼,就會感覺到無比的刺耳。

寧古塔是清朝的發源地,後來卻被皇帝們當成了慘無人道的刑場,真是諷刺啊!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關注,讓我們一起爲歷史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