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誇張,因爲魯迅不僅懂中國文言文,也清楚地瞭解世界文學。但顧彬還說,中國作家不懂中文,這讓很多人驚愕,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證據,來說中國作家不懂中文。

顧彬說當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可以辯證。但顧彬還說,中國作家不懂中文,這讓很多人驚愕,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證據,來說中國作家不懂中文。不知道他學了漢學以後,就有自信說中國人不懂中文了?其實這個顧彬這樣說,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顧彬說話不像中國人一樣比較含蓄,是批評就直接,同樣要讚美就一定不吝嗇。顧彬看似是中文人名,然而他卻是個十足的歐洲人。他原名叫沃爾夫岡·顧彬,是當代漢學圈裏著名的“文學通”。對於中日韓等東亞文學在行,比較看好中國唐詩宋詞,以及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文學家,像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等等。

在我們的印象裏,馬悅然是漢學家,葛浩文是漢學家。他們不僅是文學上的“中國通”,而且是專業研究中國文學的專家。莫言走向世界,成爲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自家,馬悅然和葛浩文“功不可沒”,算是“牽線人”。


顧彬的話很有影響力,他是中西文學貫通的橋樑,很小的時候就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從而研究漢語,在中國文學方面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包括日本文學、美國文學、乃至歐洲文學。通過對比,他常常能出人意料地擊中要害,找出各個作家的優劣,發表的看法也很有權威。

然而,即便餘華獲得了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王安憶入圍了布克國際文學獎,在顧彬眼裏,這自然值得慶賀,但細說他們筆下的世界卻是一塌糊塗的。特別是王安憶寫上海,只是浮於表面,只寫出了抽象的上海,不像西方作家能寫出心靈融合於城市的一體感。


與這些在中國有名氣的作家相比,真正的當代文學“垃圾”也被顧彬毫不客氣地指出來,他認爲衛慧、棉棉等美女作家的作品幾乎到了“垃圾”的地步。

等把當代小說家貶個遍後,顧彬還是挺在意當代詩歌的,他很喜歡北島、楊煉等詩人。

中國詩人是孤獨的,他們是中國最優秀的寫作者。和西川、歐陽江河等人對話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情,對話非常深刻,但我和小說家們見面時,往往沒有什麼話說,他們沒有什麼思想。

中國當代的小說基本算是“淪陷”了,但以北島這樣的詩人卻可以和歐洲詩人站到一起。總體來說,當代文學並不被顧彬看好,但要擴大到整個二十世紀的近當代文學,顧彬認爲這個人他最欣賞。

那就是魯迅。

顧彬有名的言論就是中國作家不懂中文,這是爲什麼?

中國當代作家們自身存在非常嚴重的語言問題,他們既不懂“中文”(指的是文言文)也不懂“外語”。不懂文言文的話,沒辦法繼承古代的文學經典。不懂外語的話,沒法學習世界文學、沒法和世界文學交流。

他已經把現當代中國作家的問題剖析得相當到位,但對與不對,仍需探討。筆者認爲,如果從顧彬對魯迅的肯定,就可以看出,他的這些批判是在理的。以下分三步說;


第一

魯迅首先是瞭解中文的,這不是會說中國話這麼簡單,而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學。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除了少量的小說作品外,他最值得一提當屬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鉤沉工作。魯迅一生有洋洋灑灑五百萬字上下的著作,其中較多一部分都是對中國古文的註解。

所以魯迅、胡適、錢鍾書這樣的大家更比當代中國作家瞭解中國的古文,或者說是文言文。我們單從他們的作品裏也能看出濃重的中國風味,魯迅的歷史魔幻小說《鑄劍》、《采薇》等,不僅沿襲了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先秦歷史文化,也很借用了民間歌謠《詩經》。

第二

顧彬犀利地指出了當代作家不僅不懂“母語”,更是不懂外語。這個是中國當代作家真正走向世界最致命的缺陷。爲什麼總有人認爲中國當代文學還相當於歐洲十九世紀的文學,一部分學者認爲,原因就在於中國當代文學還是充滿了傷痕,荒誕氣息。鄉土氣息難以摘掉,無法比肩當前西方文學的高度。


包括殘雪在內的中國當代文學,從莫言的《紅高粱》、《生死疲勞》到餘華的《活着》、閻連科的《丁莊.夢》再回到殘雪的《黃泥街》,不是文.革後的傷痕文學氣息,就是鄉村鄉土,懷鄉念鄉,總之逃不出鄉村。這或許是當代在中國最具影響的作家,不懂英語,或看不懂英文作品原文的緣故吧。

第三

顧彬對現當代作家的看法,多數都持批判態度,而單說喜歡魯迅。爲什麼?那要從魯迅先生的學識。其實在當代以來,學校“去魯迅化”開始,人們對魯迅的質疑也在加深,認爲他沒有寫過長篇小說,當然作家王朔也說過。一個文學家沒寫過長篇總是會被人詬病的,確實如此。

但魯迅的成就,大家公認的是他爲數不多的短篇小說,像驚世駭俗的《狂人日記》、《孔乙己》包括唯一一部中篇《阿Q正傳》等,這些都是魯迅小說作品稀少的證明,自然無法與那些寫出長篇大論的文豪相比。但就是這樣魯迅依然被世界公認爲文豪,爲什麼?除了他作品在中國範圍好,在世界文學史上都能佔有一席之地,因爲魯迅作品的價值超出了國際侷限。那你或許要問了,這話不誇張嗎?


不誇張,因爲魯迅不僅懂中國文言文,也清楚地瞭解世界文學。魯迅懂日文、俄文以及英語等歐洲文體,所以他在讀書的時候,更多的是從西方名著的原文入手。這與當代中國作家莫言、餘華不懂外語而從譯本里看到的東西自然不一樣。所以魯迅下筆有力,明白文章寫作的高度,因此他常常引起共鳴。

魯迅的文壇的影響

前段時間的“世界讀書日”,英國BBC聯合西方知名學者作家等評選77部世界文學名著,魯迅的《阿Q正傳》上榜,而且排在巴爾扎克《悲慘世界》、卡夫卡《變形記》、托爾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的前面。如此也可以看出魯迅文字的前瞻性。

這個不得不說,魯迅在中國文學中的承前繼後,他既熟知中國古代文學,又深諳現當代世界文學的發展。他的文字下筆自然有着普世價值。這與當代作家們相比,明顯後者在一定程度上“退步”了。不外乎,一個局外人顧彬眼中的當代文學弊端,所以我們的作家應該重新審慎,不知己知彼又如何登頂世界文壇,何以有說服力,又何以不被人批評呢?


最後,筆者也希望我們的作家早日拋掉“土包子和下里巴人”的形象,不僅要懂外語,瞭解對手,更要專自家的學問,多傾注心血於傳統文學,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能像魯迅先生一樣,剖析到位,書寫恰當,引起世界共鳴的鉅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