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登岸后,沿着浙江江西两省交界处迅速南下,切断了浙赣线,割断东区汤恩伯、西区白崇禧两大集团的联系;第三野战军自占领南京镇江江阴一线后,兵锋直指杭州,三野七兵团62师及时切断宁杭公路、占领钱塘江大桥,堵住了杭州守军撤往上海的通路。国民党军京沪杭警备总部所属5个军共计10万余人在郎溪广德山区被围歼灭。此时,第三野战军兵力配置从西、南面已对上海形成包围态势。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濒临长江出海处,人口600万,是当时中国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郊区地形平坦,村庄稠密,河流沟渠纵横。守军以水泥地堡为核心,构筑大量集团工事,形成了面的防御体系,不便于大兵团机动和迫近作业。市内高大建筑物多而坚固,主要市区傍黄浦江西岸,市北吴凇位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上海市区出海的交通咽喉。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为了拖住解放军进攻速度,便于抢运上海黄金、珠宝等一系列金融国本,从上海吴淞口登船起运至台湾,以6个军共20个师的兵力,配属坦克、装甲车,守备黄浦江以西市区及外围太仓、昆山、嘉兴、金山等地;以5个师的兵力,守备黄浦江以东地区。另以海军和驻上海空军协同防守。其防御重点置于浦西市郁吴淞、月浦、杨行、刘行、大场和浦东高行、高轿等地区,借以屏障吴淞和市区,保障其位于黄浦江吴淞口的出海通路。

当时中共中央对攻打上海极其重视,要求进攻上海时,既要歼灭守军,又不能把城市打烂,最大限度保障上海人民生命安全,便于战后完整接受上海。

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负责整个战役的指挥,他与参谋长张震商讨了3个作战方案:第一个是采取长期围困,使敌不战而败,但是极大影响上海老百姓日常供给;第二个从南面进攻市区,这样能够减少部队伤亡,但是城市会被打烂;第三个是根据汤恩伯防守上海布置来保护吴淞口这个出海逃跑路线,兵分两路,采取钳形攻势,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吴淞口,断敌海上退路,尔后再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守军,介于汤恩伯在黄浦江吴淞口两翼防守布置极其严密,第三种打法会给部队带来极大伤亡,但能把国民党军上海市区的部队调到外围来消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市区以及上海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粟裕哀叹道:此战犹如在瓷器店里捉老鼠,谈何容易!

三野第28军、29军从西侧迂回进攻月浦、刘行、杨行地区,这一带地形平坦,射界开阔,国民党军建有大量的钢筋水泥碉堡群,并构筑了铁丝网、鹿砦、竹签、壕沟、木桩、地雷等障碍物。守军为国民党52军、54军,伴有飞机、舰炮和要塞炮火的支援。三野第30军、31军从东侧迂回进攻高桥地区。

这注定是一场血战,两军在这些地区反复来回拉锯,三野第28军、29军两个军以伤亡8000人的代价占领月浦地区,三野第30军、31军以伤亡4000余人代价占领高桥。

为了保住吴淞口这个最后的退路,汤恩伯紧急从市区调出来3个军,拼死保护黄浦江出海通道,这样市区防守兵力空虚,只剩下一些交警队。南面的三野第23、24军迅速向北进攻市区,由于守军兵力薄弱,他们迅速将守军压缩在苏州河以北地区。

1949年5月27日,上海战役结束。

此战国民党军共13万人被歼,解放军伤亡2万余人。

上海市区几乎完好无损,当时的上海市民回忆战役期间市区听不到什么枪声。

此战过后,解放军顺利完整接管上海。

时间来到20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月东沙演练,此举极有可能复制当年攻打上海的剧本,吸引台军兵力,将台军调出本岛,集中在东沙给予歼灭性打击,最大限度保障台湾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若如此,台湾老百姓真是幸运。

只是,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的日子注定十分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