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

羊城晚報社 聯合主辦

追蹤四百多年前戲曲《牡丹亭》作者湯顯祖的足跡,隨他水陸聯程訪廣州、澳門,遊神廟、商埠,見夷商、海客……細察南粵古驛道及其沿線的今昔變遷

2007年,著名古典戲曲專家、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先生在《文學遺產》刊物上撰文指出,湯顯祖以傳世名作《牡丹亭》,塑造了男主角柳夢梅這個中國戲曲史、乃至文學史上都罕見的“嶺南才子”形象。

九年之後,2016年逢湯顯祖誕辰四百週年,黃先生的弟子周松芳博士推出專著《湯顯祖的嶺南行》,開創性地揭示出這位明代偉大的戲劇家,以其驛路行旅、創作而與嶺南深相融合的因緣。

同年,廣東省開始啓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2018年,廣東召開南粵古驛道學術研討會,周松芳的專論《驛路歡歌:湯顯祖嶺南行驛考述》引起了更多關注。

古往今來,南粵古驛道固然是傳遞信息、貨品和人員的重要通道,卻也每因歷代貶謫文人將種種遠離鄉國、投身荒服的神傷,訴諸詩文,顯得不無沉重。

到了湯顯祖所處的明朝萬曆年間,與前輩文豪韓愈、蘇軾等有所不同,他的貶謫徐聞之旅,卻因爲嶺南的顯著發展而色彩略異:士風提振,廣東文人騎嶺北上,與中原、江南等地精英有所交集;水陸交通發達,原先的蠻荒瘴癘被商貿繁華所部分取代;良港、商埠的新奇與開放,令人大開眼界……

這一切,都讓湯顯祖心緒漸開,並躍入他筆端,點染出《牡丹亭》中的諸多精彩。

我們因而也獲得一個新的視角,沿着蜿蜒的南粵古驛道,去探尋嶺南文明的多元、後發與外向,向華夏文明致以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回眸。

西京古道乳源段 何鳴 攝

水陸兼程

遭貶謫徐聞的這一年,“臨川才子”湯顯祖已年過四十。他本來做着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六品閒官,並以《紫簫記》《紫釵記》開始了才華橫溢的“臨川四夢”創作。但在國事危急、同儕蒙冤的關頭,一貫正直不阿的湯顯祖還是忍不住上了一道《論輔臣科臣疏》,直斥前後兩大首輔及其黨羽……攻勢之烈,令萬曆皇帝也下不來臺,下詔責難並將湯氏貶爲徐聞典史。

不過,被他上疏彈劾的官員其實隨後也紛紛辭職,或被降,而湯顯祖心裏又對嶺南的人文風物藏着一份嚮往,所以此時上路,他並不如何悲慼介懷。

周松芳根據明代黃汴的商書《一統路程圖記》,並結合詩文研究指出,湯顯祖九月初從家鄉江西臨川出發,至月底才悠遊越過大庾嶺,進入廣東。他從南雄府保昌縣的凌江驛下水,沿北江水系暢行南下,途經曲江、遊了南華寺,再經乳源、英德、翁源,至清遠結束數百里山嶺間的旅程。沿途風光大異於嶺北,他一路遊吟,作詩三十餘首,心緒頗佳。

到了接近羊城的三水西南驛,本該轉頭向西,經肇慶前往徐聞,但湯顯祖卻從容取道佛山,至羊城,盤桓多日。他遍遊了這座千年商貿名都,再朝增城方向,謁南海神廟;又到東莞,探撫了摯友祁衍曾的遺孤;然後邀同好,上羅浮山朝聖;下山後,他竟然還去了一趟澳門攬勝……

如此兜兜轉轉一月有餘,湯顯祖才沿陸路至江門,徐徐上道,前往謫所。但嶺南的暖冬令他不大習慣,嫌熱,即從陽江轉海道,順便遊了海陵島、潿洲島之後,再從廉州上岸陸行,十二月前方抵徐聞。

此時湯顯祖離家一季有餘,南粵驛道水陸暢行,滿目新鮮,不覺已過三千里河山。

風物如詩

一路踏古訪新,湯顯祖詩文不斷,“椰子杯”“寄生酒”“檳榔”“龍涎香”等嶺南物珍也不時出現。周松芳還發現,他甚至對在廣州所喫、西洋人奉上的一種餅餌極盡讚美,可引爲學界所見最早的華人西食文獻之一。

自萬曆六年起,朝廷在每年秋冬兩季,允許葡萄牙商人到廣州參加爲期數週的定期市、直接與到廣州的國內商人進行交易。湯顯祖蒞臨之時,恰逢當年的“秋交會”,洋商夷舶及各省商人客船雲集,盛景繁華,使他寫下了“臨江喧萬井,立地湧千艘。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的詩句,完全拋開以山水地勢來表現城市氣脈的傳統,代之以市井尤其是外貿的極度繁華,點出了廣州最獨特的一面。

湯顯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賦詩紀行澳門的作家,他以《聽香山譯者》《香嶴逢賈胡》等詩描寫中外的絲、茶、香料貿易,而且有“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檣。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的句子———力圖描述一種與“農商不分”的中原傳統大相徑庭的全新商品經濟形態。

至於羅浮山之行,就更是信重道教的湯顯祖念念不忘的嶺南朝聖了。他在山中盤桓四五日之多,狀寫風景之麗,懷人文之勝,儒道兼善,既遙想比之久遠的得道高人葛洪、鮑姑,又追慕前輩的嶺南大儒湛若水……

士風提振

湯顯祖踏上徐聞這片紅土地的時間,距離前朝遠謫海南的東坡先生離開,已過去了490年。他的嶺南行幾乎可以說是自在、豐富的,與唐宋之際衆多南來的謫官大不相同。

箇中原因,當首推南粵驛道的進一步開發。從宋代開始,大庾嶺南北陸路驛道得到整修,梅關古道正式建成,並在進入廣東後實現了與南粵水網更爲便捷的連接,嶺南衆多城鎮間完整的驛道網絡體系也已形成。這大大滿足了廣東海貿與廣州“一口通商”的商業物流客觀需要,也提升了嶺南地區在中華版圖中的地位。

此外,在海禁屢起的明代,因爲廣州一直保持開放,大得外貿之利,四方商賈輻輳,“走廣”成了一句時諺。寬泛而言,湯顯祖的故鄉臨川正處在從南京到廣州這條最重要的“走廣”路線上,這也是湯顯祖與嶺南的一種夙緣。

更往深一層探究,湯顯祖還有種“朋友圈”的親切感———他有許多嶺南故交:單是同榜的進士中就有六人是廣東籍,其中最爲交好的鄧宗齡,正是徐聞人。另據詩文所見,他出仕前的好友祁衍曾就是東莞人,他在南京任上也結交了不少嶺南籍的朋友,如官至光祿寺卿、後來編纂了萬曆《廣東通志》的郭棐,“南園後五子”之一的著名詩人歐大任,以及前兵部尚書翁萬達之子等等。這都大大增進了湯顯祖對南粵的瞭解與親近。

1583年,湯顯祖和另外六位嶺南士子一同高中進士。次年,嶺南大儒、心學宗師陳獻章入祀孔廟。在此之前,有邱濬、梁儲、方獻夫、霍韜、湛若水、翁萬達等一批粵籍名臣在政壇發聲,興起了廣東有史以來第一個科舉入仕的高潮;有明一代,廣東的書院數量一躍而居海內第三。

這些人事並非偶然的時間巧合,實爲一組地域文化提振的足音。誠如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說,吾粵之地,“自秦漢以前爲蠻裔,自唐宋以後爲神州”。

梅關古道 李子亮 攝

嶺南夢梅

南粵古驛道綿延數千年,不知容留了多少文人佳作,其中雖不乏“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名句,卻並未再催生出第二個像柳夢梅這樣,嶺南特色鮮明而又光潤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中柳夢梅一出場,就自訴“寒儒偏喜住炎方”“我也是廣州學裏數一數二的人物”,表達了對自己嶺南身份的認定和對故鄉的托賴。杜麗娘在《驚夢》中“望斷梅關”之後,《尋夢》也是尋向羅浮邊,見梅子磊磊可愛、梅樹依依可人———嶺南、羅浮與梅花,就是杜麗娘夢中人柳夢梅的標籤。

湯顯祖結識嶺南才子頗多,時常感嘆他們僻居一隅,不易脫穎而出。於是劇中便安排柳夢梅從廣州的海外貿易入手,去澳門“謁遇”———拜謁欽差識寶使臣苗舜賓,冒險地達到“自獻其寶”的目的。到《耽試》一出,他又在論戰、守、和三策中出奇制勝,大展務實之風……都寄託了劇作家對嶺南風度的首肯。

對於柳夢梅的原型,很多研究指向湯顯祖出仕前的摯友、早逝的祁衍曾。

他就是一位至情至性、行事不羈的嶺南士子,其生前種種醇酒美人的軼事,與柳夢梅因癡情而不懼殺頭之罪、爲杜麗娘掘墓還魂的舉動,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劇中也多有表現中原人士對廣東人偏見或“妖魔化”的細節,例如誤指嶺南人善掘墳、因愛嚼檳榔而染口脣,還直呼“番鬼”等……但都被柳夢梅機智而不卑不亢地澄清了,即使面對的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杜寶,也剛直不諛。

黃天驥先生曾說,《牡丹亭》最大的創造之一,應是確定了柳夢梅的嶺南出身,並從嶺南文化中汲取養料,塑造了一箇中國戲曲舞臺上少有的、光彩照人的男主角。周松芳則認爲,柳夢梅的膽識氣度和不拘常規、處變不驚的能力,都超越張生、侯方域、許仙這類傳統戲曲舞臺上稍嫌“窩囊”的陳襲形象,呈現出個性解放、思想多元的嶺南魅力。

1593年,湯顯祖離開徐聞,再一次踏上驛道行旅,赴浙江遂昌上任。嶺南別後五載,他開始寫作《牡丹亭》,將那些徐徐聞之的炎方人事、嶺外梅花,一一編織進了這部千古名劇之中。

湯顯祖在徐聞的時間才一年多,仍創辦書院爲一方傳道授業。他因擔憂“其地人輕生不知禮義”,而提出“天地之性人爲貴”,故命名爲貴生書院 邱苑丹 攝

訪談

我們的責任遠不止於懷古

龍家有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

羊城晚報:從文化角度而言,很多中原文化名人以“貶謫”的方式,經南粵古驛道南下,給嶺南文化乃至華夏文明帶來了別樣書寫。

龍家有:是的。在東漢以後,從廣州沿北江上至清遠,在湞陽峽附近西折入洭水上溯,經陽山、連州,越騎田嶺過郴州、潭州經湖北至長安,就已有了全程約4555裏的驛道。至此,南粵古驛道開始形成較爲完整的體系。我們今天還可以在連州、乳源等地看到秦漢古道、西京古道的部分遺存。

唐代最重要的舉措是唐玄宗開元四年冬,張九齡奉詔開鑿、重修大庾嶺道,打通經韶州北上的路徑。宋代,南粵驛道得到進一步發展。首先,自廣州往東至惠州、潮州、梅州,然後出省至閩西、贛南一線的交通路線逐漸形成,並發展爲交通要道,惠州因此發展爲粵東重鎮。其次,廣州往西南方向的道路也已打通,雷州漸成爲粵西重鎮。宋代被貶南粵的名宦寇準、蘇軾、蘇轍、秦觀、李綱、趙鼎、李邕、王巖叟、胡銓、任伯雨等,都途經雷州半島的驛道至瓊州。

明清時期,是南粵古驛道建造的高峯,形成了連接嶺南衆多城鎮的完整驛道網絡體系,現存的南粵古驛道就大多是這一時期的。明代廣東驛站數量最多時有109處。至萬曆十五年,廣東驛道以廣州爲中心,有7條路線,分別連接肇、高、雷、廉、惠、潮等地,匯通東江、韓江、西江水路,一直通往江西、廣西、海南、福建等地。

羊城晚報:在您擔任廣東省文物局局長時,從2016年開始,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全面實施。今天我們對於南粵古驛道的關注,重點在哪裏?

龍家有:南粵古驛道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歷史跨度長久,跨越南粵大地上的衆多城鎮、村莊、山嶺和水系,穿越豐富和複雜的自然生態景觀,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成爲貫穿很多國家的貿易之路。它既得自於嶺南的風物地貌,又塑造着嶺南文化的獨特風貌,是有着明顯文化積累效應的大型線性文化遺產。

但我們只摸清家底、原樣保護、頻頻懷古是不夠的。目前廣東正是從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做起,將南粵古驛道與傳統村落、鄉村的振興相聯繫,將古驛道與今日全民健身、遊學的時尚相聯繫,串起新的發展模式和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