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棖也欲,焉得剛”。當人的私慾消滅近殆盡之時,會越來越強大。姜素敏就是這樣的女孩,從小是富家千金,接受傳統教育內心親佛,爲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戰爭時代自願參加志願軍做一名軍醫,竭盡全力爲祖國效力。

20世紀末,她圓寂後震驚世界,是中國佛教史上首尊比丘尼肉身菩薩(比丘尼:女尼)。


肉身菩薩的前半生

我國曆史上自東漢開始便有記載肉身菩薩的歷史,直到唐朝纔開始重視起來,建塔供養,時間與佛教傳入我國和佛教興起於國內的時間差不多,這種風俗漸漸流行起來,一直到近代長盛不衰。

但女性的肉身菩薩極其稀有,姜素敏,又稱仁義師太,她是迄今爲止世界上唯一一尊女肉身菩薩。這也是令佛教,祖國和我們自豪又心生敬畏的一件事。

姜素敏,1911年生於遼寧瀋陽岫巖縣的地主家庭,家境富裕,家裏供她讀過私塾,琴棋書畫一項不落下,家中有意將她培養成有文化有氣質的女兒,還給女兒裹了足。

不過她有些特別,經常去附近的寺廟裏聽主持師父誦經,偶爾將家裏的糧食和自己的零花錢接濟寺廟。耳濡目染後她竟然自學將《大悲咒》《心經》背誦下來,可見佛緣不淺。


家中長輩原覺得小女孩接近佛理可以靜心於是平時隨她,不料姜素敏15歲那年和家中坦白想出家修行,立即遭到父母的強烈拒絕。父母爲了轉移她的注意力,給她相了一門親事,出嫁到吉林通化市的一位大學教師。

出嫁後因夫家的管制,她不能常常到寺中誦經,爲了消解內心的心願不得志,只好將注意力轉移到鍼灸等醫術上,開始自學。

興趣是學習出效果的催化劑,善良的初心讓她內心更爲堅定。婚姻生活在她自學的過程中一天天的度過,十年時光一晃而過。她十年無所出,夫家開始對她有微詞。上天這時沒有垂愛她,丈夫在這時病逝了!沒有了丈夫的保護,她在夫家的生活日漸艱難。

萬念俱灰之下,29歲的姜素敏來到山西五臺山的顯通寺,落髮出家,法名取仁義二字。

這亦是她的轉機,出世修行之後像是終於找到了屬於她的正途,潛心修煉。


修行與支援戰士

在五臺山修行之餘,姜素敏還繼續研究醫術,兩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又是十年一晃而過,朝鮮戰爭爆發,全國沉浸在報效祖國的高昂鬥志中,軍人們整裝待發支援朝鮮。

她義無反顧加入志願軍隊伍,趕赴戰場。成爲一名女子兵的姜素敏非常勇敢,在戰場上運用自己多年研究的醫術給士兵處理傷口,即使子彈在耳邊呼嘯而過,她沒有後退過。

有人說,戰時的傷疤是戰士最好的軍功章。有一次她在前線搶救傷員時,一顆子彈飛來,將她的手腕打穿了。當時她口唸大悲咒,忍住痛用紗布簡單包紮後,又立即投入搶救剛纔的傷員。

在戰場上,她是拿手術刀而不是拿刀槍的戰士,這樣特殊形式的3年戰爭裏,姜素敏也曾面臨極大的危險,依舊全心全意的愛國和救死扶傷。

戰爭勝利回國後,她曾在醫院和衛生所工作,52歲那年,她辭掉了醫院的工作,自己開辦了個人診所,給當地的老百姓看病,只收一些基本的醫藥費,憑藉着多年的醫學經驗受到了廣大民衆的擁護,大家稱她爲“活菩薩”。

歸根結底,人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才能活得自在和開心。姜素敏便是如此,從五臺山出家開始,逐漸相信自己的內心,無論是危險的戰場和時時看到人生百態的醫院診所。

之後她想回歸自己原本的身份,她也這樣去做了。

坐缸化肉身,成就傳奇

1983年,師太已經72歲,這時的宗教政策已經落實,她再次來到五臺山出家,不久後轉到五華山,變賣了所有家產來重修通慧禪林,接着外出弘法和行醫,從山東到河北到山西,常常在這一路行善,廣結善緣,行醫贈藥,爲人醫治,她的“三寸金蓮”其實不易長時間行走,正是這點更令人感動。

她經常帶着一副石磨盤(醫療器材用)在身上,很是特別,有將近兩百斤重,她用來碾草藥。每當她一處地方安頓下來,首先買各種中草藥,然後用石墨碾成粉,配製成各種藥丸。石墨隨着她的行醫路程近萬里,製藥無數。

身邊的人勸她不必身攜這樣重的石墨子輾轉多地,很是負累。她總是帶着東北口音地回道,帶着帶着,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藥,時時都需要它,這石墨也不是想要買能立刻買到的,總是買確也浪費。於是身邊的人只好不再勸,也更能體會師太的菩薩心腸。

1995年5月,師太似乎意識到什麼,決定返回通慧禪林,到達不久的10月,師太圓寂了。臨終前她囑咐弟子,不燒不埋,坐缸不腐。弟子們不敢不從,懷着難過和敬意將師太放置在缸中,時時保護。

坐缸是佛教僧人圓寂後的一種儀式,如果幾年後開缸,僧人的顏面如生,肉身不腐,他們會被塑成金身,成爲“肉身菩薩”。

仁義師太的坐缸儀式在三年後被打開,只見圓寂三年又兩個月的師太端坐在缸中。牙齒完好,黑白相間的頭髮還長出一些,皮膚的毛孔很清楚,指甲還是緊實貼在指甲上,身體雖是幹縮的,腰間還有彈性。

這是佛教界的一件大喜事,世界上首尊女性“肉身菩薩”面世,在九華山的通慧禪林,成就傳奇。

結語

無論是待字閨中的姜素敏,嫁爲人婦的姜素敏,或是皈依的仁義師太,她內心的大愛無疆是給予她一直前進和堅持所做的初衷。如果化作“肉身菩薩”一定有佛教教義的某種指引,她的人生完全有資格接受指引。

“棖也欲,焉得剛”。只要還有慾望,不是全身心的爲他人着想,總不會永遠的輕鬆自在,因有得失心,有比較心。如果要擁有大自在,或許最應該忘記大自在呢。

仁義師太是如此的一個人,有多少力量做多少利人的事情,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文/趣史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