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仁法師

有人問起:“師父,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的功德智慧增長的呢?”

方法自然是有的,而且佛經中記載的增長功德智慧的方法也有很多。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其中的七種方法。

在東晉的法顯大師所翻譯的《大般涅槃經》中,曾經這麼記載道:

佛曾對弟子們說:有七種法,你們應該好好修持,如果能夠修此七法,那麼功德智慧就會日益增長。

那麼,是哪七種法呢?

第一、於佛法僧生堅固信

什麼是信呢?

《大乘義章》二曰:“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

爲什麼要對三寶生起堅固信呢?

因爲信心是修學佛法中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如果對三寶沒有堅固的信心,那許多法門也都修不起來了。

關於信心的重要性,很多經論都曾經提及

《六十華嚴》中說:“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菩薩本業經》中說:“若一切衆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爲本。”《大智度論》中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可見信對於修學佛法者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所以,想要增長功德智慧,對三寶生起堅固不退的信心是必須的。

第二、有慚

什麼是慚呢?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中說:

慚是指自己在自心中對過往已作之惡感到羞恥,着重指面對他人時的羞恥之心。

在《俱舍論》卷四中,對慚作出了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崇敬諸功德和對有德者之心,稱之爲慚。

第二種解釋是:自省自己所造之罪而感到羞恥的心,稱之爲慚。

那麼,知慚有什麼好處呢?

《三藏法數》中說:“心常知慚,崇重賢善,恥昔過惡,則能對治無慚,息諸惡行也。”

這就是說,心中常常反省,對於自己所做的錯事,心中常生羞愧之心;對於賢者善者有崇敬之心,樂於效仿。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慢慢息滅種種惡事惡行。

第三是有愧

什麼是愧呢?

愧是不教他人造罪,併爲自己所造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覺羞愧。

在《俱舍論》卷四中,對愧也作出了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怖畏自己所造之罪的心,稱之爲愧。

第二種解釋是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爲恥之心,稱之爲愧。

那麼知愧又有什麼好處呢?

《三藏法數》中說:“心常知愧,不爲暴惡,悔昔過非,則能對治無愧,息諸惡業也。”

這是說,如果心中知道羞愧,就不會再做暴惡之事,並對過往所做的惡事錯事感到悔恨,不再重蹈覆轍,這樣慢慢就會息滅各種惡業。

第四、心常樂於多聞

什麼是多聞呢?

多聞是指多聞經法教說而受持之意。

那麼,多聞有什麼好處呢?

根據《月燈三昧經》卷六中記載:

多聞有十種利益,分別爲:

1、知煩惱資助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知自身及衆生所有一切煩惱之惑,皆能資助業因,而受當來果報,故求出離,不爲所惑。

2、知清淨助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悉知一切清淨梵行,皆能資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習,以證無上佛果。

3、遠離疑惑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及外道邪魔等論,悉皆明瞭通達,無所疑惑。

4、作正直見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於一切邪正之法無不明瞭,若有衆生邪見邪論者,則爲其宣說正直知見,以端正其非心。

5、遠離非道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於善惡果報、諸法同緣等理,無不明瞭通達,故殺盜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遠離而不爲。

6、安住正路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於一切邪正諸法無不明瞭,故不爲非道所惑,於如來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

7、開甘露門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能深入如來之藏,了知無上法味,復以此普潤衆生,令其善根增長,是爲開甘露門。

8、近佛菩提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常勤修習,則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聖果,故心常在道,精勤無怠,因而近於佛果菩提。

9、爲作光明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知衆生皆爲無明所覆,常受長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燈作諸光明,令衆生出離幽闇。

10、不畏惡道

修菩薩行者因多聞而曉知萬法乃體本空寂、無苦無樂,故發廣大之心,隨類化度一切衆生,縱遇險難惡道亦無所畏懼。

正是因爲多聞有這麼多的好處,所以,想要增長功德智慧,還需要心常樂於多聞。

第五、心不輕躁

什麼是輕躁呢?

輕躁是指心輕率而浮躁,不夠沉穩,容易隨境界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心念,靜不下心來修行。這是修行者所應避免的一種狀態。

第六、樂聞經義

什麼是樂聞經義呢?

對於佛經教典,心中十分好樂,願意聽聞。對於有講經之法會,也常常欣然往聞。

不僅如此,對於所聽聞的佛典教義更是信受奉持,如實修行。

這樣,功德智慧就會慢慢增長。

第七、樂修智慧

什麼是智慧呢?

通常來說: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有智慧者,在遇緣處事之事,能以佛法來觀察、辨析事物,找到最佳的處理方法。

而在修行遇到境界和關隘之處時,則能明辨和觀照,從中選擇最正確修行之路。

能對智慧生起歡喜好樂之心,真心願意去修持增長智慧之法,那麼功德智慧纔會日漸增長。

關於增長功德智慧的七種方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往期文章:

行腳參學不看風景就是不懂風雅?看看這位大禪師如何反懟

爲什麼佛經中把我們現在所處的劫稱爲賢劫呢?瞭解一下?

純乾貨:抄經之前需要有什麼樣的準備?

佈施想要獲得現世利益?這個故事也許可以給你答案

原來佛滅度之後,佛法由這五人受持弘傳,瞭解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