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伴隨着各種分離:

孩子出生剪斷臍帶的那一剎那,第一次鬆開父母的手蹣跚學步時,第一次上幼兒園,快成年時離開父母去遠方上大學,成立自己的家庭······

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0-3歲,父母給孩子無微不至的愛與親密,及時滿足各種需求,這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日後走向獨立的心理基礎;

但隨着孩子的成長,無論多麼牽掛和不捨,父母都必須要懂得和孩子分離,孩子才能真正成爲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普利策獎得主安娜.昆德蘭在《不曾走過,怎會懂得》一書中寫道: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爲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然而很多父母,就輸在了第二步上,不願意和孩子分離,阻礙了孩子走向獨立與成熟的步伐。

01

不懂分離的愛

不是真正“爲孩子好”的愛

榮獲201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包寶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生活在唐人街的華人婦女,發現自己包出來的包子有了生命,變成了一個小男孩。

播放GIF

她很喜歡這個包寶寶,像養自己的孩子一樣,給它無微不至的愛。

時時刻刻都把它帶在身邊,去菜市場買菜,給它買愛喫的麪包······母子之間充滿了愛與親密。

時光流逝,包寶寶隨着成長,渴望到外面認識朋友、闖蕩世界,而她卻擔心包寶寶獨自出門後會磕着碰着,拒絕了他的請求,並開始監視包寶寶的一切舉動。

母親的憂慮和不捨,擋不住孩子成長的步伐,包寶寶還是離開了。

再次回來的時候,還帶回一個金髮碧眼的女朋友。面對即將和女朋友搬出去、徹底離開自己的包寶寶,母親失控了。

失望和憤怒之下,她一把將包寶寶塞進了嘴裏。隨後癱倒在地,放聲大哭。

播放GIF

片中的母親,接受不了孩子不再需要自己,已經成爲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寧願把孩子吞到肚子裏,和自己融爲一體。

這是一種病態的愛,從中也折射出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模樣。

父母不懂得分離,導致親子之間界限模糊不清,常表現爲:

✎ 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需要當做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家長其實是自己內心渴望依賴,渴望被無微不至地照顧,於是就這樣去滿足孩子,溺愛孩子;

家長覺得爲孩子好,給孩子買了櫻桃,孩子不喫,說想喫蘋果,家長就生氣,指責孩子“不識好歹”,櫻桃可比蘋果貴多了;

家長覺得什麼好,就非得讓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來做,不給孩子自己選擇、做決定的機會。

把孩子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屬於孩子的責任擔在自己身上。

比如孩子學習問題上,比他自己還操心;孩子遲到了、作業寫不完,家長比孩子還着急;孩子被老師批評,比孩子還難受;

孩子取得好成績了,家長感覺自己也很有面子,有成就感和價值感,把自己和孩子連在一起。

父母對孩子思慮過多、照顧較多、承擔較多,正是沒有在心理上與孩子分離的表現。

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心理乃至生活上無法獨立,無法脫離對父母的情感依賴,性格軟弱,不能獨立下決心、做決定、靠自己實現目標。

02

和父母分離得越好,孩子成長得就越好

南宋著名學者朱熹在做官時,成爲有名的學者,許多年輕人慕名遠來求教,但他卻勸自己的兒子離家外出拜師遊學。

兒子很不解,朱熹便說:“一個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瑣事纏住,並被親人的溫情所牽絆,這樣就很難在學問上有長足的進步。”

他狠下心對兒子說,“你還是應離我膝下,千里求師纔對啊!一個年輕人,不到外面喫點苦,是不容易長進的。”

兒子謹記父親的教導,外出遊學,進步很快,終於學有所成,後來官至吏部侍郎。

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所謂分離,不是說父母逐漸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和愛,而是隨着孩子長大,逐漸調整自己愛的方式,減少對孩子各方面的干涉和參與程度。

慢慢退出,目送着孩子的“離開”,只在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

孩子脫離父母的庇護,面對真實的生活,接受真實的挫折與考驗,各方面能力纔有機會得到充分的鍛鍊和成長,逐步在認知和行爲上都實現自主,一生受益無窮。

03

父母如何做好與孩子的分離?

①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父母與孩子的分離,首要一點就是教孩子可以獨立生活的各種技能。

從孩子3歲開始,就可以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比如自己喫飯穿衣穿鞋、整理小書包、洗自己的小襪子小手帕。

合適的時候,讓孩子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裝垃圾袋、擺放碗筷、擇菜洗菜等。

②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拿破崙說:“思考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更有自己的主見,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辨別出正確、有效的,有屬於自己的認知和觀念,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更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通過觀察和思考去認知事物。

允許孩子提出跟自己不同的意見、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給予尊重。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不直接給出答案,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找出答案。

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意識和能力

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的事情指手畫腳、干涉過多,打着“愛”和“教育”的旗號,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

如果父母不斷介入孩子的選擇,那麼孩子就會喪失自我觀察和反思的能力。

父母與孩子的分離,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分清什麼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把屬於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

多給孩子自己做決定、做選擇、自我管理的機會。可以給孩子參考意見,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孩子自己,同時最後的結果也是孩子承擔,不是父母。

比如孩子不願寫作業,告訴孩子寫與不寫可能產生的後果,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如果選擇不寫,那就自己承擔被老師責問的後果。

在越來越多的實踐體驗中,孩子逐漸學會自我負責、學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將來孩子纔會懂得靠自己來實現願望或目標,自己爲自己的選擇和行爲負責,不在心理上一直依賴別人。

做一個懂得分離的父母,放下佔有慾、放下控制慾,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養育,不忘記努力活出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這纔是真正“爲孩子好”的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