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服饰文化也是中国礼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深衣"作为中国最早的服饰之一,有其独特的形制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续衽钩边"、"上下连属"、"被体深邃"等都是它的典型形制特点,而这些特点则很好的体现了"深衣"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包含了古代中国的"天地崇拜"及"帝王崇拜"。"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另外,"深衣"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森严的礼仪制度、纺织技术发展有关。据现代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成就可知,中国的服饰文化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骨针,掌握了初步的纺织技术。之后,织布机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制造各式各样的衣服,服饰文化得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完备的服饰文化,《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礼法制度的完善,深衣的形制、起源、形成、发展等服饰制度,开始蕴含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深衣"的起源和形制

"深衣",中国古代上衣和下裳缀连在一起的服装,《礼记》记载:"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敝渭之深衣。""深衣"是诸侯、大夫、士阶层的家居服,同时也是庶人的常礼服。它的起源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其形制还体现了一定的礼仪、制度。

1."深衣"的起源和发展

首先,"深衣"的起源和古代服饰发展有关。《礼记·王制》中记载:"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其中在在描述深衣时 ,有"先王贵之"一句,而《礼记》是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参考其成书年代,就从侧面说明了深衣在战国前还有一段历史。

据记载,"深衣"最早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贯头衣"。"贯头衣"是将一种足够宽的衣料对折拼缝而成的衣服,上部中间留口以出头,缝制起来十分便捷。这和当时有限的纺织技术和缝制技艺的简陋有关。所以,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原始社会晚期,先辈们才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布料,使得上衣和下裳相连。可见,虽然贯头衣的服饰形制并不完备,但是已经满足了《礼记》中所记载的"深衣""上下连属"、"被体深邃"的形制特点。比如,在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青海、甘肃等地的辛店文化中,曾出土过彩绘陶,上面的人形图案中,人们所穿的衣服就是:"上衣下裳相连,腰间束带"。比如,安阳出土的一个玉人立像:头戴高帽,身穿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衣交领右衽,长及膝下,被体深邃,窄袖,腰部束带,还带有系象征权威的蔽膝。可见,当时的服饰已经有了对等级制度的体现。

而这样的现象,和商代时期的纺织业进展有关。商代的纺织业已经有了进步性的发展,当时的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细密的平纹绢,还掌握了提花及斜纹织花技术,可以制造出疏密相当、组织严密的暗花回纹四方连续图案。所以,"深衣"之所以采用"上下连属"、"被体深邃"的缝制手法,和当时的服饰文化进程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太发达,再加上当时礼制方面的清规戒律,深衣同冕服一样只在高层贵族圈子内流行。

2,"深衣"的形制,在两汉时期得以丰富

其次,"深衣"的形制在两汉时期得以丰富。到了两汉时期,"深衣"的形制按照衣襟的样式,逐渐丰富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这两种样式全都有断腰,并且上衣和下裳在分别剪裁后会再次缝合在一起。而"曲裾",别称为"绕襟",出现的时间比"直裾"早,是在古代早期社会内衣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将身体较为严实遮掩住的衣服形制,是对内衣不足窘态的补救。比如,清代任大椿在《深衣释例》论述:"右旁之衽不能属连,前后两开,必露里衣,恐近于亵。 故别以一幅布裁为曲裾,而属于右后衽,反屈之向前,如鸟喙之句曲 ,以掩其里衣。而右前衽即交乎其上,于覆体更为完密。"说曲裾采用的是绕襟的形式,衣服的衣襟在穿着的时候,会在人的身体上环绕一周,以防走光。

另外,《礼记·深衣》还有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其中的"续衽钩边"就是"曲裾",是"深衣"的典型形制特点。比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9件汉初的曲裾袍实物,这些衣服全都以交领右衽的样式为主,而它们的衣襟还都为三角形,并且全部绕至身后,可见"曲裾"的深衣样式名副其实存在过。

到了汉代,内衣的发展逐渐成熟,"深衣"的形制也从"曲裾"的绕襟形式,发展成了简单的"直裾"。这时的深衣之裾,只在身侧就可,不再想曲裾一样需要绕身体一周。之后,随着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还根据季节的冷暖变化丰富了深衣的材料,有了"薄""厚"之分,比如,有了禅衣、檐榆、复袍等不同厚度的深衣。甚至,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生活方式,深衣还有了不同的样式,比如,我国游牧民族所穿的质孙服、辫线袄子等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深衣形制。

足见,"深衣"是两汉时期的一款主要服饰。虽然在汉代它已经从商代的多由贵族穿着,发展为不分尊卑、不论男女,都可以穿着。但是,在深衣的领、袖、襟、裾等部位、颜色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等级制度。比如,《礼记·深衣》记载:"卉者深衣,盖有制度。"说的就是深衣的背后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和礼仪制度。

"深衣"的礼制体现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发端自西周时期,周公从当时的"遵祖"和对"天"、"帝"的信仰中,创制了中国独特的礼仪制度,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神""人"的和谐统一的追求,以及"天地崇拜""帝王崇拜"。比如,《左传》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说的就是"礼"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而服饰之礼,也不例外的延伸了中国丰富的礼仪内涵。

1,"礼"成为"深衣"的"制度"所在,体现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

首先,"礼"成为"深衣"的"制度"所在,体现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古人讲究依礼造物,《礼记正义》中有:"天垂象,圣人则之......中中郊所以明天道也",是说上天所传达的旨意,被圣人所理解,染污造出了彰显天道的万物。而"深衣"也不例外,比如上文提到的《易经》中的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意思是说乾为天,居上位,是衣的象征;坤为地,在下,是裳的象征,而"乾坤"之道,自古就是天道的象征,古人认为"深衣"的典型形制——上下连属,也就是上文解释过的"深衣"的上衣和下裳在分别剪裁后会重新缝合在一起。其中所蕴含的是中国礼仪的最高典范"天道",是对古代"天地崇拜"的体现。

并且,"深衣"中所蕴含的"礼仪"十分丰富。比如,《礼记》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故易日,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这两句的意思都是和在说明古代"深衣"的"上下连属"之特点体现的是乾坤之道,背后是古代重视"天人合一"的重要礼法观念:因为"深衣"的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深衣"的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而"深衣"又是人们所穿着的重要服饰,将契合"乾坤之道"的衣服穿在身上,是对"天人合一"之礼法制度的最好证明,也是古人"天地崇拜"的体现。

还值得注意的是,"深衣"中的"应规矩绳权衡"是对古代礼仪文化中"帝王崇拜"的体现。因为,《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方木也其帝太吴......执 规 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执 衡 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执 绳 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吴......执 矩 而治秋;北方 水也其帝颛项......执 权 而治冬。"意思是说上古五帝,分别执掌东西南北中,并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而深衣中的形制特色也和其一一对应,不仅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古代文化中"帝王崇拜"的体现。

再有,《礼记》还记载:"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意思是说,"深衣"的衣袖和袖口设计的十分的宽大,象征的是天道圆融;而曲裾样式的深衣袖口直角相交,则象征着地道方正;另外,深衣连接两片衣服的直缝中线从上到下贯通到底,象征着人道正直;穿着深衣时,需要配以腰带,象征着权衡;其中,深衣的上衣和下裳更是像上文所说的一样,象征着乾坤二仪。足见,"深衣"作为中国的古服代表,其形制所蕴含的中国古人在社会伦理制度中所体现的"礼"的约束,可见"礼"成为"深衣"的"制"、"度"所在。

2,"深衣"体现了中国古代"礼"的广泛性

其次,"深衣"体现了中国古代"礼"的广泛性。中国古代服饰等级森严,上文提及的冕服是商代贵族的专用服饰,深衣刚开始也只在商代贵族间传播,到了两汉时期才得以流传。比如,黄现瑶的《古书解读初探》记载:"按三代......深衣则白天子至庶人皆可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说的是夏商周时期,在礼乐文化制度最为成熟的西周时期,深衣是可以上下推行的,而且还说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深衣没有严格要求仅限于某个阶级所穿。足可见,西周孕育的"礼"的广泛性 。

3,"深衣"在西汉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深衣制"

另外,"深衣"在西汉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深衣制"。平王东迁以后,西周结束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而这一时期则是典型的"礼崩乐坏"时期,由于此时诸子百家峰起,并且他们对政治的观点也不一,所以,连带着各家对于服饰的观点也不一致。比如,道家提倡隐世,他们倡导简谱的衣衫;而法家提倡的是法治,并不在意服饰;只有入继提倡克己复礼,将服饰对"礼制"的体现着重提出来。

到了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深衣制"。这和西汉当时的思想文化制度有关,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制度,而儒家又是周礼的深刻践行者,所以周朝时广泛推行的"深衣",在西汉时期彻底被确定为"深衣制",标志着"深衣 "作为"礼服"在服饰上 的"礼制 "地位最终确立。比如,《礼记》记载:"具父母,大父母,衣纯 以 。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甚至,西汉直接规定了各式各样身份地位的人,该穿着怎样的深衣,比如,说孤儿须穿顺色的深衣;父母具在之人,须穿青色。比如,《礼记》记载:"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擤,袷二寸,祛尺二 寸,缘广寸半。"还直接规定了深衣的具体尺寸。可见,西汉时期的"深衣制"已经非常完善。

此后,各朝的衣服都深受"深衣制"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大袖长衫、隋唐时期的宽袍、宋代的襕衫、元代的长袍、明代的补服、清代的旗袍、甚至现代的连衣裙,都和深衣

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息息相关。可见,深衣的影响之深远。

总结

综上所述,深衣是中国礼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首先,"深衣"的起源和古代服饰发展有关,比如,"深衣"最早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贯头衣",是因为当时有限的纺织技术;而"深衣"的形制,在两汉时期得以丰富: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其背后是内衣的发展逐渐成熟。

另外,"深衣"也有对礼制的体现。一来,礼"成为"深衣"的"制度"所在,体现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比如,"深衣"的典型形制——上下连属,其中所蕴含的是中国礼仪的最高典范"天道",是对古代"天地崇拜"的体现;而"深衣"中的"应规矩绳权衡"是古代礼仪文化中"帝王崇拜"的体现。二来,"深衣"体现了中国古代"礼"的广泛性;三来,"深衣"在西汉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深衣制"。可见,"深衣"作为中国礼服的典型代表,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中华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