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自成大军向北京城杀来时,崇祯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当中。在此之前,崇祯曾想过许多次的办法,希望能挽救危局。他甚至答应跟努尔哈赤议和,缓解作战压力,全力平定内乱。只是,他做的这些努力,最后都化为泡影。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机会,最后走向灭亡。
其实,在李自成大军还没有包围北京城以前,崇祯还有最后一个机会,迁都。
明朝建国的时候,朱元璋把国都定在南京,后来朱棣虽然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一套完整的中枢班子。明帝国也一直以两个国都的方式,同时运行着庞大帝国的事务。而且,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十分的富庶。唐朝以后,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实力开始超过北方。
在明朝的时候,仅南直隶一个地区,就可以支撑大明国库三分之一的赋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一半。这里每次的科举上榜人数,常年可以占到全国的一半。而且,跟北方频繁遭受天灾引发大量流民问题不同,江南地区因为自身的富庶,以及当地士绅阶层仍较有力量。所以,江南地区,相对较为稳定。
在北京城已经难以坚守的情况下,迁都南京再战,未必不可以。只要还活着,就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崇祯对于迁都这个计划,并不反对。崇祯是个有很强求胜欲的人,后来李自成大军将北京城团团围住时,崇祯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自杀,他曾带着几十个太监,想要冲出重围。只是后来没有成功而已。
可崇祯的这个提议,却遭到朝里许多大臣的反对。其中带头反对的大臣中,就有内阁首辅陈演,大学士魏藻德等人。他们还策动兵部的光时亨给崇祯上奏,反对迁都。虽然不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但他们可以把自己反对迁都的理由,说得非常正面。
在儒家提倡的传统里,“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是被写在儒家重要经典《礼记》中的。对于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多年的国家里,这样的说法,确实有自己的合法性。
而且,在明朝中期的时候,也曾爆发过一场亡国危机(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蒙古人的大军也是冲向北京城而来。当时也有人主张是不是应该南迁,争论得非常厉害。那次危机的结果是以坚守北京的人取得胜利,提倡南迁的大臣后来被众人唾弃。
不过,这这两场看似相同的危机,背后又有很大的不同。明朝中期爆发那场危机的时候,虽然有外部威胁,但明朝内部是团结的,有士气的,并且有实力的。
而在崇祯面对的这场危机中,明朝不仅因为多年的天灾、战争,耗尽了国力,内部也因为党争,耗散了精力。士气十分的低沉。军队因为没有兵饷,早就十分的不满。大臣也想着收拾包裹,准备改换门庭,投靠李自成。
对于投降李自成这件事,很多大臣都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明朝没什么依恋,另一面是因为李自成建立的是汉人政权,中国历史上经过太多的改朝换代。对于这种事,多少有些习以为常。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想争着当大顺政权的开国功臣。此时的形势,留在北京就是一个死局。更糟糕的是,崇祯因为误信首辅陈演的建议,在李自成进攻山西时,没有提前让吴三桂回援。等到下诏吴三桂时,情况已经来不及了。
崇祯最后也没有等到援军。而那些反对迁都的大臣,有很大一部分都投降了李自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