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一點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1914年到1918年這四年間,以德意奧爲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爲首的協約國在歐洲大陸上進行了激烈的戰爭,歐洲,甚至世界上的一個個國家都被捲入到了這場戰爭的浪潮中。

戰後,曾經繁華的歐洲,世界經濟的中心,儼然變成了一塊燃燒的焦土,許多國家都成了一片廢墟。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成了整個歐洲歷史的轉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的工業革命讓歐洲的列強們可以輕易的掌控世界的天平,全世界各個角落都有歐洲列強們的殖民地,可以說一戰之前的歐洲,是歐洲最輝煌的時刻。一戰過後的歐洲,隨着戰爭對國力的透支,統治力出現了肉眼可見的下滑,勝利後的列強尚且需要拼了老命才能壓制住殖民地的反抗,更不要說那些戰敗的國家了。失去所有殖民地,並且割地賠款已經是最輕的結果了,嚴重的直接國家都解體了。

不管是歷史書上,還是一般大衆的認知裏,“薩拉熱窩事件”都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這顯然是片面的,畢竟一個王儲的死,不足以讓數個國家堵上自己的國運進行戰爭。我們只需要深究一下,就可以很輕鬆的發現“薩拉熱窩事件”本身的能量遠遠沒有達到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需的能量,戰爭真正的根源,或者說戰爭爆發需要的能量,早已經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之前的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埋下了,而這些埋下的因素纔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真正原因。

一、經濟因素

大家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着大航海時代的開啓,歐洲揭開了變革的序曲,而後的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更是將變革推上了頂峯,工業革命的完成使得歐洲各國的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歐洲完成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改革的的列強們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爭奪市場。

先行完成地理發現和工業革命的國家和後來居上的國家必然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既得利益者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手中的“大蛋糕”,而後來居上者也在追求更多的利益。靠近海洋的英國和法國就是最典型的既得利益者,而身處內陸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就是典型的後來居上者,這兩組國家發生矛盾是必然的。

尤其是在德國統一之後的工業化速度讓老牌強國的英國感到了危機,英國的大陸平衡政策不允許看到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強大的陸地國家。而德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更加重的英國的危機感,在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值已經佔到了世界總量的32%,而此刻德國是13%;等到1914年一戰爆發前時,英國的工業產量在時間工業產量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了14%,但是德國提高到了14.3%

如果說工業產量上的被超越只是讓英國覺得心裏膈應的話,在世界市場上被德國搶走大量的市場,就令英國真的開始仇恨德國了,畢竟“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這句放到歐洲列強身上也是沒問題的。被搶走市場的英國早已將德國視爲自己的心腹大敵,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起了各方面的準備;而德國不是傻子,自然也很明白這一點,德國更清楚如果想要獲取更多的市場,就必須從老牌國家的手中搶過市場,兩個國家便開始祕密但心照不宣的增加自己的軍事力量,爲未來的戰爭做準備。

二、海外利益

這裏的海外利益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海外殖民地,殖民地絕對是幫助歐洲崛起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歐洲得以快速完成資本積累和工業化的重要因素。

衆所周知,殖民地的市場可以爲宗主國帶來大量的財富,並且只需要不多的駐軍就能進行強有力的控制,對於歐洲的衆多強國來說,殖民地簡直就是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

當今世界地圖

歐洲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越來越多,大家都想做殖民地這個生意,但是世界上的土地是有限的,何況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這段時間裏世界上的大部分土地都已經被人踏足過,那麼爲了獲得更多的殖民地和其他海外利益,新興國家只能從老牌國家的手中進行搶奪。

而以德國爲代表的後起之秀國家們一開始就把目標放到了葡萄牙、荷蘭這樣的小國家身上,但是他們很快發現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在英國手上。殖民地帶來的誘惑,造成了歐洲各國非常激烈的衝突,甚至在一戰爆發前,歐洲的許多國家就已經在殖民地上發生了許多小型戰爭了,美西戰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聯盟因素

聯盟或者說戰隊,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之一,1914年前各國的各種聯盟極大的推動了戰爭的來臨。

德國和法國一直以來都因爲阿爾薩斯——洛林這塊土地爆發過多次衝突,同時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和沙皇俄國也在互相傾軋,爲了避免受到進攻,實力稍弱的德國通過俾斯麥的政策和奧匈帝國形成了防禦性質的聯盟,想以此震懾法國和俄國。後來意大利也和法國發生了衝突,這個聯盟和意大利一拍即合,意大利也理所應當的加入到了這個聯盟中。

就像我們常說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結盟的三個國家從自己的角度看,他們三個結盟的首要原因是因爲外部進攻的壓力,爲了生存選擇了與周圍的領國抱團取暖;但是在法國和俄國眼中,或者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這三個國家結盟是爲了對自己發起進攻,從而達到稱霸歐洲的目的,畢竟不管那個國家一打三還是沒有任何勝算的。

所以,爲了對抗德意奧三國同盟,法國和俄國在1894年進行了結盟,原本與法國有各種家仇國怨的英國爲了自身利益以及迫於外部壓力,在1904年也加入了俄法的同盟。到這個時候,一戰雙方的主要國家都已經找好了自己的陣營,由於德國領導的同盟國和協約國中的法俄都有矛盾,和英國還有強烈的競爭關係,所以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裏雙方都針鋒相對,都互相駁斥對方的各種政策和立場。我感覺這個時候已經有國家意識到了局勢已經脫離了結盟原本的目的,正在向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但是這個階段說是戰爭的列車已經啓動毫不爲過,雙方都沒有可以全身而退的可能了。

四、軍事因素

前面說道了工業革命給歐洲各國帶來的飛躍發展,飛躍發展的除了工業技術以外,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也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各種新式武器像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而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式武器又加重了各國的危機感,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軍隊所用的武器比對手差太多。

英國和德國的造艦競賽,德國和法國的炮兵競賽,國家主導的軍備競賽毫不停息;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維克斯公司,德國克虜伯公司、保時捷公司、寶馬公司、奔馳公司,法國的施耐德克魯索公司,這些軍火公司更是在其中煽風點火,以此推銷自己的軍火,而各國爲了不落後都囤積了大量的軍火,這樣就導致了各國都有着極爲充足的戰爭準備,一旦出現一點火星,戰火就會一觸即發。

總結

這些因素再加上一些看不見的因素使得歐洲上的列強之間火藥味十足,可以說整個歐洲在1894年就已經開始爲戰爭做準備了,20年的準備只需要一點點的火星就足以點燃這座名爲歐洲的火藥庫,而“薩拉熱窩事件”真的就只是一個開戰的藉口。而參戰國在四年後都收穫了慘痛的教訓,而爲了“終結戰爭”對德國做出的種種壓榨,反而爲二戰埋下了禍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