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今天這篇是準備好的。

因爲結局不難猜——

△ 成團名單:劉雨昕、虞書欣、許佳琪、喻言、謝可寅、安崎、趙小棠、孔雪兒、陸柯燃

沒錯,Sir也斷斷續續追完了這檔賴在熱搜上的女團選秀。

疫情導致電影產量驟減,本來只想在看片間隙湊湊熱鬧。

結果呢。

果然沒啥驚喜。

因爲她們的未來,更不難猜——

絕大多數逃不過前輩們命運:成團即巔峯,出道即失業。

別急着反駁。

Sir今天不是想告訴你,這屆女團有多糟。

選手追夢,節目撈錢,都不能說“錯”。其廣泛的流行也必定撫慰了某種羣體無意識的缺失,讓觀衆買單。

三者各取所需的背後,實則藏着一股莫大虛僞,無人道破。

沒人說,那Sir來。

無論半小時前的儀式多絢爛,口號多響亮。

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

中國式偶像選秀,15年前已是頂峯。

什麼是中國式偶像選秀?

實力缺席,話題爲先,人設變現。

老的,以《好聲音》爲例。

——唱歌5分鐘,哭慘10分鐘,導師鼓勵再10分鐘。

新的,以各路男團女團節目爲例。

——一期節目2小時起,一半時間練習,一半時間耍寶,一季下來真正的作品也就6、7個。

舞臺(實力),並非節目主角,只是一個配套環節。

衆所周知,這些節目大多都是從海外購得版權翻拍。

幾乎無一例外,引進後都呈現出獨有的“中國特色”。

《好聲音》的中國團隊就多出了一個“故事策劃導演”,專門負責包裝選手個人經歷,並在“中國好故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連導師都看不下去。

再看韓國原版選秀《produce101》。

每期節目只做3件事:分組、訓練、競演。

沒實力還想賣慘?

導師第一個懟回去——

努力的話,誰都會努力的。

對比發現,中國式偶像選秀的老毛病可以用三字總結:

愛標榜。

唱歌標榜“夢想”,偶像標榜“努力”。

最新的《青你2》也逃不過,絞盡腦汁在同質化市場中想出一個“X女團”的Slogan。

啥意思?

不定義女孩,不定義女團,鼓勵無限想象。

通俗來說就跟民族品牌匹克那句“我能無限可能(I Can Play)”差不多。

喊口號沒問題。

關鍵你要言行一致是吧。

所謂“標榜”,最大的特點——自相矛盾。

節目拼命輸出的所有觀念,幾乎都被內容本身瘋狂打臉。

一邊說要“做自己”。

一邊,不讓你做自己。

她(在舞臺上)更像是平時的自己

一邊說要有“個性”。

一邊,磨平個性。

學員:老師,這個舞我有別的想法……

導演:沒有改動空間

一邊說“努力吧多遠都可以到達”。

一邊,全力營銷話題,放大戲謔。

何其諷刺。

中國式偶像選秀不是沒有成功過。

甚至是大成功。

決賽夜,節目請來最耀眼的嘉賓——

李宇春。

出道15週年,依然是同類中的“頂流”“重磅”。

她怎麼做到?

讓我們夢迴2005年夏,第二屆《超級女聲》。

中國式偶像選秀的鼻祖。

現在回看,它其實跟現在的節目無異。

一檔靠話題致勝的“秀”。

總決選,約4億人收看了電視直播——這個數據在選秀節目中迄今沒有被打破。

有多火?一個約定俗成的成語被改寫了意思。

“張冠李戴”。

意思是,許多人認爲李宇春“搶”了本該屬於張靚穎的冠軍。

評委黑楠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也直接說:她(李宇春)是六強中唱功最差的。

無所謂。

這並不阻礙李宇春後來的一路爆紅。

同年10月,登上《時代週刊》亞洲版。

《時代週刊》顯然沒有將李宇春當成一個簡簡單單愛唱歌的女孩。

文章如此評價:

實際上,李宇春現象早已超越了她的歌聲。李宇春所擁有的,是態度、創意和顛覆了中國傳統審美的中性風格。

現象,超越實力。

那是中國娛樂圈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奇蹟”。

學者喻國明(時任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對媒體說:

“只有打破常態的東西才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常態是什麼?

春晚、心連心晚會、綜藝大觀、電視歌手大獎賽……

端正又權威。

觀衆早看膩了。

《超級女聲》的成功,的確有時代因素,但更重要就在於——

它從不標榜。

將每個人的脆弱、慾望、野心通通全方位暴露。

首次超女,展示了一個被填滿愛恨情仇的亂世江湖。

它敢“懟”。

張靚穎回擊柯以敏。

唱完一首英文歌,評委柯以敏說你是不是感冒了?累了?狀態不好?

一連串發問爲後面批評她只唱英文歌做鋪墊。

張靚穎直接回應:沒有感冒、不覺得累、狀態非常好。

全場掌聲雷動。

它敢呈現殘酷的壓力。

半決賽,何潔被淘汰,李宇春哭成淚人,勝利者張靚穎捂頭崩潰。

節目結束,照例在《想唱就唱》主題歌伴奏下出字幕,細心的觀衆發現此時張靚穎拉着李湘,表情焦慮地指着自己傾述,沒人知道她在說什麼。

但三個女孩沒有任何表情管理,更勿論金句、情商。

還有全國十強的來歷。

有學生,有駐場歌手,全都純素人。

沒有一個受過嚴格、專業的公司培訓。

也沒有一個人在參加節目之前知道媒體是怎麼一回事。

她們只有一個想法:想唱就唱,如果能唱得響亮,就太好了。

就是這樣幾個簡單的女孩。

隨着節目進程,毫無顧忌地野蠻生長。

臺上。

絕對稱不上“完美”,甚至一團亂。

畫風亂,殺馬特和瑞麗風各佔半壁江山;

曲風亂,想唱什麼就唱,想怎麼改就改,最典型的就是劉文正的《我的心中只有你沒有他》、英文歌《loving you》、陶喆的《普通朋友》等,當年通通翻紅。

臺下。

造詞亂,玉米、涼粉、筆記、盒飯……粉絲取名蔚然成風,也成爲後來選秀標配。

意見亂,最暢銷的都市報願意拿出版面,總決選每一場比賽都要follow,要評論、各有持方。一時間,火熱程度只有國足能夠相提並論。

它真正在踐行節目的Slogan:想唱就唱,無所忌憚。

這些“亂”的意義在哪?

——它的出現,就像中國娛樂圈的“鯰魚效應”。所有超女展示出對夢想不加修飾的熱切,刺激了所有旁人壓抑已久的坦蕩。

這股強大的生命力,開始讓原本堅固的土壤開始鬆動。

讓那些曾經看不起“選秀”“草根”的人震驚。

他們看“超女”,就像看到一個劃時代的混世魔王出現。

怎麼這麼不規矩?

怎麼這麼政治不正確?

怎麼這麼……可愛!

比如,媒體。

各路大牌媒體人,下場辯論,沒有措辭,不寫文章。

直抒胸臆。

媒體人何東:不喜歡李宇春的人都有病!

黃健翔表態:我是“涼粉”。

還不惜曝出“內幕”——

據一個北京移動的朋友說,北京地區的超女投票,有一半以上都是投給張靚穎的。

他當時的央視同事韓喬生:太喜歡李宇春了。

其次。

文人之間也掐架。

當年最火球評家之一的李承鵬繪聲繪色寫過這麼一段:

敲開了樓下的雜貨店,買了一打手機充值卡,那個長相酷似黑楠+汪涵的店小二一臉肯定:“哥,你肯定是給春春發短信用的吧,我給你打七折”,我很感動,因爲羣衆的眼睛是賊亮的,羣衆個個都是高手,羣衆纔不怕爲春春超支這個月手機費,並把拇指摁斷。

還有作家餘秋雨,他說:李宇春是大地的選擇。

最後。

無數業內金字塔尖的藝人,也紛紛加入。

氣質美女,鳳凰衛視主持人曾子墨是“涼粉”(張靚穎粉絲名),並且積極投票、站臺。

張國立收周筆暢做“乾女兒”。

高曉松在《曉說》爆料,北京唱片公司拉橫幅說:歡迎春春蒞臨視察。

這便是15年前的全民選秀。

對比今天明星們的蜻蜓點水式撐腰。

與其說互動,不如說是客氣的商業互吹。

15年前,沒有熱搜、沒有直拍、沒有cut、沒有"團“……

但那一年夏天, 關於文藝的權威前所未有地被瓦解。

中國式偶像選秀,或許並不完美。

但在同樣的語境和土壤下,15年前的她們就是巔峯無疑。

不標榜,反而讓她們真正實現個性、勇敢、做自己。

用坦誠換取熱烈。

以生猛捅破虛僞。

決賽直播同時,Sir看到微博漸漸冒出來一個話題:

“李宇春降維打擊”。

別誤會,Sir不是在嘲諷某些選手的實力(畢竟大家都有數)。

畢竟李宇春是經過多年的磨鍊,纔有今天的進步(對只是進步)。

她走到今天,最可貴的品質。

也是代表中國式選秀巔峯的品質——

不再活在套子裏的真實。

誰活在套子裏了?

看看當下。

個性,是套路的個性。

富貴花、小公主虞書欣,在某種程度上,不過是錦鯉楊超越的另一面。

藝能擱一邊,可愛大過天。真正的她們,並沒有多少人仔細推敲過,投射的就是此時此刻看客的情緒、隱藏人格。

爆款,是複製套路的爆款。

一詞火了,馬上開枝散葉。

男團、女團、大齡女團……

什麼,你問什麼是女團精神?

呵呵,管它呢。

△ 劉濤、劉敏濤在直播中模仿女團動作

套路套的就是個性與交流,觀衆得到的也是快消品一樣的複製快樂。

對於選手而言,她們可能也想不到,流量來得容易,成名也快,意味着什麼。

這樣的“流行”,最終產生的不是偶像。

而是一顆顆短暫閃耀的“流星”。

關於偶像,Sir想用李宇春與許知遠的一段對話作結。

耐人尋味——

許:偶像到底是什麼?

李:我覺得偶像是質疑。

許:我覺得偶像也是信念。

李:偶像是生意。

許:偶像也是價值。

李:偶像是忍辱負重。

許:偶像也是大放異彩。

最後一個細節。

李宇春無奈地笑着說:他用的都是褒義詞……

意思是什麼?

李宇春走到今天,早已經不再信任那些鮮花與掌聲築起的光環。

許知遠曾把她比作潛艇。

曾經制造過浪花,但只有逃開浪花,沉入海底,去看看黑暗,感受一下孤獨和痛苦,才能在再次浮出水面時製造更大的浪花。

這正是中國式選秀的現狀。

一直在製造浪花,一直在鼓勵乘風破浪,一直在不難猜的航線上亦步亦趨。

但。

有誰真正能屏住呼吸,沉下去看看。

潮水真正的方向在哪裏?

自己的方位,又在哪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