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請把這15分鐘還給鍾美美

鍾美美的熱搜應該是近來最耐人尋味的連續劇了。

事情發展經過:

① 模仿老師的視頻爆紅;

② 視頻“下架”;

③ 教育局表示,讓學校對鍾美美進行引導;

④ 鍾美美更新賬號,發佈了一條模仿黑龍江志願者的正能量視頻;

⑤ 鍾美美出面澄清,對於“約談”和“下架”他表示,“我刪除作品需要理由嗎”,“謠言止於智者吧”,“營銷號的話都不能信”。

老實說,除了①,Sir全都看不懂。

迷惑操作在於——

一個小學生因爲一件完全沒有爭議性的事情,被推上了爭議的風口浪尖。

他無意闖入。

被撕裂的成人世界,過度解讀爲了兩副迥異的面孔。

“正能量”。

值得質疑的不是正能量,而是正能量的排他性。

排除、修剪掉孩子的一切枝椏,一切不夠冠冕堂皇的想法。

《一 一》裏有個很有想法的小男孩,洋洋。

走到哪裏胸前都掛着一個相機,他拍照的方式很不“正面”,拍人專拍後腦勺。

這些拍出來的照片,被教導主任收走,還數落了一番——

想不到他還是個大師

爲什麼要拍後腦勺呢?

後來他對舅舅說,因爲你們看不到啊,我拍下來給你們看。

楊德昌說的是,人一頭扎進自己的生活裏的時候,都有各自的盲目,各自的盲區。

就像後腦勺,你卻絲毫看不到,孩子卻看在眼裏。

但何止是這樣。

成年人不僅看不到後腦勺,甚至也看不到自己的正臉。

在鏡子裏梳妝,在自拍里美顏,能看到。

但是在嫌棄、挖苦、勢利、作威作福的時候,那相由心生,那面目可憎,全都是朝着別人。

自己卻是看不到自己的。

當鍾美美用自己模仿的相機,把大人看不到的正臉記錄下來,給他們看的時候。

他們把照片收走了,說這太不“正能量”,需要引導。

你看。

那板着的臉。

和照片上一模一樣。

“影后”。

這是對鍾美美的另一種解讀。

但不管讚美多麼隆重,你也要知道,這和萌寵視頻裏“別耽誤孩子上學”一類的留言差不多。

不管語氣多麼激動,那都和實操沒一毛錢關係。

過譽來自於,我們選擇性忽略了——孩子生來就是模仿的天才。

美國脫口秀節目路人採訪,問小孩對總統的評價,你看哪一個不是有內味的“小特朗普”。

“You're fired!”

“China,China,China”

“We are gonna build a wall”

“It's gonna be great”

不知道說完後,學校老師有沒有找他們談話,他們是否要去當影帝/後。

演技開掛纔是孩子的常態。

沒有人會追究孩子爲什麼要模仿和諷刺,哪怕對象是總統,也不會。

而鍾美美的爭議,竟然是因爲模仿老師。

鍾美美的視頻有多生動有趣。

被冒犯的成年人就有多枯燥無聊。

而爲他的模仿擊節,乃至盛讚爲“影后”,說“看到了童年陰影”“感受到了的黃岡的瑟瑟發抖”。

不是因爲鍾美美的演技太高超。

是我們幾乎看不到這類表演,鍾美美,自然就變成最像的那一個。

過去我們的銀幕上,不是沒有出現過帶着扎人鋸齒和毛邊的老師形象。

△ 《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是你爸爸》《十三棵泡桐》

到現在,這樣的電影都去哪了呢?

當所有大人都沉默,鍾美美也就被當成了《皇帝的新衣》裏的孩子。

但Sir不希望有人成爲《皇帝的新衣》裏的孩子。

並不是因爲不讓孩子說真話。

而是因爲,說真話,首先是大人的義務。

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只有孩子敢說出真話的世界,是我們的羞恥。

把孩子當成和“不能說的祕密”對線的前鋒,更是我們的卑鄙和懦弱。

有一句在互聯網時代被不斷重複的話:

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在Sir看來,鍾美美的走紅,就是那“15分鐘”。

不論鍾美美,還是我們每一個人,15分鐘結束後,生活都一樣各就各位。

何須害怕/吹捧這15分鐘?

除了哈哈大笑。

別再用任何成人世界的砝碼押在孩子背上。

畢竟孩子,本來就應該只是孩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