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妃同歷史上大多數女性一樣,在史籍上並沒有留下姓名,只知道其出身好,是個名符其實的官二代。父親武攸止是武則天的堂侄,封恆安王,由於武攸止英年早逝,當年武則天就把她接到宮裏去撫養,爲她日後的榮華富貴鋪平了道路。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因武氏貌美乖巧,深得李隆基寵愛,封爲惠妃,身份幾乎等同於皇后。沒過幾年,又連生了七個孩子,分別是夏悼王李一、懷思王李敏、壽王李瑁、盛王李琦,以及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華公主等。

一個妃子能連續給皇帝生下七個孩子,其寵愛程度已不需要我細說了。但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武惠妃的禍事就是從這七個孩子開始的。

武惠妃看在眼裏,心裏當然明白自己以後的處境,這實際上是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死局,只要李瑛那小子日後做了皇帝,她不死也得脫層皮。那麼與其日後死在你手裏,不如先下手爲強,我先把你給弄死得了。

從此之後,武惠妃就派了人,一天到晚盯着李瑛,但凡只要抓到一點把柄,就向李隆基報告,說你那兒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一點都不像你這麼英明神武。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當時的李隆基寵信武惠妃,不管她說的是真是假,他還是願意去相信的。所以說的次數多了,李隆基也覺得太子李瑛那小子真的不行,就生了廢立之心。

有一次太子李瑛跟李琚、李瑤等人聊天,這三人由於同病相憐,聊着聊着就說到武惠妃及其兒子李瑁身上去了,說那姓武的娘們仗着被父親寵信,她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地位也是如日中天,父王也是老糊塗了,被讓狐狸精給迷惑了,大有廢立太子之心。

這一些話讓武惠妃的人聽了去,傳到武惠妃的耳朵裏,她當然不會放過這幾麼個絕佳的機會,馬上就跑去李隆基面前,說太子對你不滿,說你是個老糊塗,如今正暗中結黨,拉幫結派,李瑤和李琚都讓太子拉過去了,一旦其羽翼豐滿了,你這個老爹就危險了。

宮廷之中,最忌的就是奪位二字,武惠妃的這番話直接戳中了李隆基的軟肋,李隆基聽了後,二話不說,在次日的早朝之後,把宰相張九齡等一幫骨幹留了下來說,太子最近越來越不像話了,頗有聚衆謀反的節奏,我想把他廢了。

張九齡一聽嚇壞了,說陛下啊,廢立太子天關係到國家之根本,不能輕易廢,也不能輕易立。張九齡知道這事是武惠妃在暗中搗鬼,於是又舉了個例子,說陛下該知道驪姬這個人吧,春秋時期晉獻公寵信驪姬,差點把晉文公重耳給殺了,結果導致一場驪姬之亂,此爲前車之鑑也。

後來李隆基受李林甫蠱惑,免了張九齡參知政事一職,在武惠妃牀頭風的吹動之下,改由李林甫擔任宰相。李隆基的這個決定,不僅僅改變了李林甫的命運,更改變了武惠妃和太子李瑛的命運。

李林甫在唐朝的時候是個有名的奸相,他在歷史上的地位雖還不能跟秦檜秦大奸人相提並論,但也可以說是平起平坐的兄弟輩了。其上位之後,幾乎是武惠妃穿同一條褲子,還跟她說,只要我在位,就一定幫壽王李瑁扶上皇帝的寶座。

武惠妃一聽,喜得眉開眼笑,在李隆基面前也經常誇李林甫理政是如何如何的好,百姓是如何如何的擁護,把一代奸相誇出了花來。

抓刺客,還是去平亂勤王呢?但是這三個孝順的兒子,一聽說老爸有危險,當時也沒有多想,真就各自帶着兵去了。

領兵去皇宮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平亂勤王,二是起兵造反,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理由了。所以得到三皇子領兵出發的消息後,那廂邊武惠妃就跑到李隆基處,驚恐萬分地說,皇上,你兒子帶人來殺你了,快做決定吧!

明眼人都知道那三個小子是被武惠妃唬弄了,是冤枉的。武惠妃作爲此事的始作俑者,心裏自然更加清楚,但是越是冤枉的人越留不得,所以在三位皇子被貶了之後,再次唆使李隆基說,皇上啊,那三個小子是造反派,此番造反未遂,心中必存怨恨,你若是留他們一條性命,日後必然再次謀反,爲了大唐江山萬年永固,你還是把他們殺了吧。

李隆基一聽,認爲這話有道理,下旨把三個兒子全殺了。

然而,正當所有的事情都往武惠妃有利的方向發展時,意外出現了。

三位皇子死後沒多久,朝野上下紛紛傳言三皇子是冤死的,他們根本就沒有謀反之心。李隆基本來確實想立李瑁爲太子,一聽到這傳言,猶豫了,不僅猶豫了,而且也開始懷疑這事是武惠娘乾的。

如果道士說,我有法力能把那三個小鬼打入十八層地獄去,讓他們永遠不會來騷擾你,那麼估計武惠孃的病會好。可這種話誰敢說啊?所以道士們也就是隨便應付一下,騙兩塊錢。而對武惠娘而言,雖然在道士做法之時,可以求得片刻的安寧,可道士走後,就會想到那三皇子是她害死的,還會再來找她,因此依然是膽戰心驚,晚上但凡閉上眼就能看到冤魂,片刻都不得安寧。

挺了一個月,終於是一縷香魂被嚇出了肉體,活活嚇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