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底西南各省解放後,我軍總兵力超過500萬人。但這樣龐大的作戰部隊也是經歷了一個艱難的發展過程的,並不是一開戰時就握有數百萬兵力,輕鬆吊打國民黨軍。事實上在1946年6月國民黨軍30萬精銳部隊圍剿我中原軍區,正式打響內戰時,我軍正規兵力滿打滿算只有127萬8千人,連敵人數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很明顯處境不容樂觀。那麼這100多萬部隊當時是如何構成的呢?主要分佈在哪些區域?

46年解放戰爭爆發時,我軍的127萬兵力如何構成?分佈在哪些區域

46年中期還沒有後來我們熟悉的四大野戰軍加華北軍區的建制,我軍的主要部隊分佈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各地,其中尤以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部隊實力最強,百萬軍隊絕大部分集中在上述省份;反而越是陝北延安這樣的中央所在地,安排的兵力卻不多,直到1947年上半年還只有一個西北野戰兵團駐紮,人數不足3萬人。可見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確實在兵力對比上處於巨大劣勢,必須把寶貴的兵員主要用來一線作戰。

46年解放戰爭爆發時,我軍的127萬兵力如何構成?分佈在哪些區域

1946年6月,我軍的127萬部隊(不含民兵、非正規軍)又主要分爲兩種構成:一種是一線野戰主力部隊,另一種是實力稍弱的軍區部隊。這兩種都屬於正規軍編制,但軍區部隊的兵員作戰經驗和武器裝備水平、糧彈補給不如野戰部隊。野戰部隊共計28個縱隊,縱隊就相當於國民黨的軍和整編師一級,但開戰初期解放軍一個縱隊普遍不足3萬人,就人員編制數量而言略小於國民黨軍。當時我軍野戰部隊的人數爲61萬人,軍區地方部隊約66萬人,兩部分大致相當。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野戰部隊還沒有華野、東野、中野的這樣的稱謂,但是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前身。

46年解放戰爭爆發時,我軍的127萬兵力如何構成?分佈在哪些區域

45年9月我軍開始向東北區域增兵,到46年中期該區域兵員人數超過25萬人,已經是我軍的主要作戰力量之一。毫無疑問,這就是後來擁兵百萬的東北野戰軍(四野)的前身民主聯軍,包含野戰部隊和軍區部隊,大部分在松花江以北地區;中野(二野)的前身之一晉冀魯豫部隊是開戰時我軍最強的主力野戰部隊,46年中期人數同樣超過25萬人,後來形成的華北部隊(約15萬人)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當時的晉冀魯豫部隊;46年中期華野(三野)同樣還沒有形成,前身爲山東和華中兩部分,部隊總人數達到39萬人,1947年才合併成強大的華東野戰軍;除了北方傳統核心區域,像西北、海南島上也分佈着我軍少數軍事力量,全國總兵力合計127.8萬人。就是46年開戰時處於絕對劣勢的這一百萬多部隊,通過3年多連續的軍事勝利,配合土改政策廣泛徵兵,外加補充起義、俘虜兵等方式,逐步發展成了後來的500多萬解放大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