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學智指出,疫情好轉以來國內需求逐漸得到恢復,新訂單指數上升,有助於未來製造業生產持續改善。從行業情況看,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石油加工、專用設備、汽車等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高於60.0%,相關企業對未來三個月行業發展趨勢總體看好。

原標題:5月份PMI五大特點,反映出什麼?

來源:金融時報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0.6%,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爲53.6%,高於上月0.4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爲53.4%,與上月持平。

5月份,製造業PMI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在榮枯線以上。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對此表示,當前,我國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運行恢復勢頭穩中向好。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認爲,未來製造業PMI有望保持在擴張水平,而外需較弱是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1

製造業生產持續恢復

就業壓力加大

據趙慶河介紹,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調查企業中,81.2%的企業已達正常生產水平的八成以上。當月製造業PMI有五大特點:

一是製造業生產持續恢復。生產指數爲53.2%,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企業生產經營繼續改善。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石油加工、專用設備、汽車等14個製造業生產指數高於臨界點;紡織服裝服飾、木材加工等7個製造業低於臨界點。

二是新訂單有所增長。新訂單指數爲50.9%,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與生產指數差值有所縮小。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2個行業新訂單指數高於上月,其中造紙印刷、化學纖維及橡膠塑料、鋼鐵等製造業新訂單指數升至臨界點以上,顯示國內相關市場需求有所改善。

三是價格指數出現回升。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爲51.6%和48.7%,比上月回升9.1和6.5個百分點,均爲近4個月以來高點,其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升至臨界點以上,企業原材料採購價格有所上漲。從行業情況看,鋼鐵、有色等上游行業兩個價格指數均回升明顯,高於55.0%。

四是企業信心改善。製造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比上月上升3.9個百分點,達到57.9%。從行業情況看,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石油加工、專用設備、汽車等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高於60.0%,相關企業對未來三個月行業發展趨勢總體看好。

五是進出口指數仍處於低位。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國外市場需求持續萎縮。5月份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爲35.3%和45.3%,雖比上月回升1.8和1.4個百分點,但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從業人員指數爲49.4%,比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且跌至榮枯線以下,顯示企業用工量開始減少,保就業壓力仍巨大。”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分析說。

2

建築業加快回暖

服務業穩步恢復

非製造業領域,5月份建築業加快回暖。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爲60.8%,較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趙慶河解讀稱,從市場需求看,新訂單指數比上月上升4.8個百分點,達58.0%,建築企業新簽訂的工程合同量繼續回升。從勞動力需求和市場預期看,建築業從業人員指數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分別爲58.8%和67.5%,比上月上升1.7和2.1個百分點。

同期,服務業穩步恢復。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爲52.3%,比上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趙慶河指出,擴大居民消費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疊加“五一”假日消費效應,消費市場繼續回暖。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5個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高於50.0%。其中,交通運輸、住宿餐飲、電信、互聯網軟件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位於55.0%以上,均高於上月,市場活躍度有所增強。但文化體育娛樂業商務活動指數僅爲44.5%,繼續處於低位。

在劉學智看來,服務業中不同行業明顯分化。與“新基建”相關的交通運輸、電信、互聯網軟件等生產型服務業擴張勢頭較好,與消費相關的文化體育娛樂業景氣度仍很低。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好轉以來消費需求逐漸恢復,擴大消費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對服務業的促進作用有待進一步顯現。

3

中國經濟平穩復甦在推進

應加大力度保企業穩就業

“總體看,5月份PMI分項數據有起有落,反映的是中國經濟沒有‘V型’反彈,但平穩復甦在推進。”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稱,一方面,復工復產趨於收斂,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不景氣,這些因素使“V型”反彈並不現實。另一方面,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市場需求持續回暖,企業對未來預期向好,這些因素將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向好。

劉學智指出,疫情好轉以來國內需求逐漸得到恢復,新訂單指數上升,有助於未來製造業生產持續改善。但疫情全球擴散對全球經濟帶來衝擊,全球需求顯著萎縮,是影響未來我國經濟運行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建議,下一步應加大力度保企業穩就業,宏觀政策要以更大力度對沖疫情影響。財政政策要用好赤字、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工具;貨幣政策要加大對製造業、新老基建、民營和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爲實現穩就業保民生等目標提供政策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