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能聯絡到唐朝,張義潮派出十隊使者,帶着一模一樣的文書,從沙漠的各個方向爲突破口,企圖繞過吐蕃,到達長安。這十支隊伍中的九支都因遇到吐蕃人而獻身,只有一支在張義潮起義成功兩年後抵達長安。

唐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它也有由盛轉衰的時期,每個王朝都有一個“死結”,這個“死結”就是一個開關,一旦觸碰到,就會引發蝴蝶效應,讓本來富庶的朝代逐漸走向衰亡。
對於唐朝而言,這個開關就是“隴右地區”,這個地方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用,而隨之爆發的安史之亂,導致了這個地方落入胡手。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唐朝皇帝將西北的精兵調往中原,想要鎮壓叛亂,結果弄巧成拙,讓吐蕃趁虛而入進入隴右地區。
唐朝不知道,吐蕃在此之前有個周密的計劃,就是先切斷唐朝和西北地區的聯繫,然後趁一個絕好的“時機”,直接佔領河西走廊周邊,隴右也就是囊中之物了。

這個地區被吐蕃佔領後,漢人遭了殃,他們雖然沒被大規模屠殺,卻被強迫改穿胡服,學胡話,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就連農耕生活都改成了遊牧生活,生產力大幅度倒退。唐朝時候,天下富庶沒有能比得過隴右地區的,就像古代洛陽城,屬於非常繁華的地帶,也非常時尚。
到最後隴右地區竟然混得如此慘淡,又荒涼、又落後,那裏的漢人都忘記漢語怎麼說,也被迫改了國籍,穿着吐蕃民族服飾,娶吐蕃的女人爲妻,漸漸的跟吐蕃人別無二致。
八世紀末,吐蕃統治者之間互相爭鬥,連年混戰,讓吐蕃幾乎分裂,此時大唐的遺民,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想脫離這個落後的部族,回到中原地區,他們內心深處是無法忘記大唐的。
這時候出來一個風雲人物,此人名叫張義潮,漢族,一直在吐蕃的壓迫下醞釀和積蓄自己的力量。

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其實就是當地實力派豪強。但顯赫的家族地位並沒有爲張氏家族帶來平安,因爲他要忍受吐蕃地主對他的欺詐和蹂躪。
吐蕃地主跟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他們根本沒想過要拉攏漢族地主,反而殘酷地剝削他們,這就爲漢族地主的逆襲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張義潮有一個優勢,他是地主,他有錢,有錢就可以收買軍隊購買武器,有錢就可以公然與吐蕃軍隊對抗,所以他收了很多流民,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祕密操練,等待復仇的時機。他率領的軍隊叫“歸義軍”。
張義潮出生的時候,沙洲已經淪陷了,而他的童年就是在“淪陷區”長大的。吐蕃人擅長打仗卻不擅長管理,河西走廊各大城市在吐蕃的手裏,城市設施和水利都大規模的倒退,百姓餓殍遍野,城市荒無人煙,經濟蕭條,一片凋敝。

唐會昌二年,吐蕃贊普遇刺,奸臣立其妃三歲的侄兒爲贊普,導致吐蕃大規模內亂。
張義潮率領“歸義軍”伺機起義,短短兩年內,收復了隴右地區的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一個州。
張義潮在沙洲起義之前,就發誓一定要回歸祖國,起義成功後,他馬上派人跟長安聯絡,以明心志。
在通訊極其不發達的當時,想要做成一件事,難度好比張騫出使西域,九死一生。因爲沙洲和長安千里之遙,而中間諸城又在吐蕃的控制下,信使往往有去無回。爲了能聯絡到唐朝,張義潮派出十隊使者,帶着一模一樣的文書,從沙漠的各個方向爲突破口,企圖繞過吐蕃,到達長安。

這十支隊伍中的九支都因遇到吐蕃人而獻身,只有一支在張義潮起義成功兩年後抵達長安。
敦煌高僧悟真繞過茫茫大漠,歷盡辛苦到達長安,不亞於《西遊記》的取經之路,唐朝表彰了他的功德。
然而我們要記住那九支被淹沒在沙漠中的信使隊伍,正是這樣勇敢無畏的人,才塑造了大唐的萬千氣象。
張義潮本打算跟唐朝“裏應外合”,然而他派出去的隊伍兩年都沒有回來,張義潮並不氣餒,在沒有唐朝支持下,他仍然在沙洲大力訓練軍隊,大力發展生產,修繕兵甲,且耕且戰,沙洲的軍力很快壯大起來。而吐蕃因爲內鬥逐漸衰落,因爲政治原因,吐蕃又一次陷入內亂。

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吐蕃的奴隸原本是乖乖臣服的玩物,如今他們竟然造反,這讓吐蕃十分恐慌,而幾個奴隸鬧事,竟然引發了吐蕃王朝的崩塌,吐蕃也是醉了。作爲大唐的鄰國,吐蕃顯然不滿足於這個結局,然而它只能接受滅國的命運,但奴隸鬧事只是導火線,真正讓隴右失而復得,是張義潮的功績。
隴右地區是張義潮十幾年如一日的一小塊一小塊土地的打下來,這個地方如今勘測到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張義潮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張義潮在河西重振大唐雄風,讓隴右地區重新回到唐朝版圖,張義潮不愧是“蓋世英雄”。
就這樣,中國丟的一塊資源豐富的地方,終於在一個沙洲人手裏,得到光復。

張義潮在河西恢復唐服,推行漢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