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火才有饮食文化,人类发现火,当然不是这个千年的事了,但火是饮食烹饪之根本,有了火,才有了饮食一说。人开始自觉用火,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火,对于提高食物的美味和延长人类的生命来说,算是一次革命了。而人类的牙齿,既不同于肉食性动物,也不同于草食性动物,二者兼而有之。

今天,我们不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就说一说中国人吃肉的历史。说到这里,在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中,樊哙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名鲁莽的武士闯入营帐,打算营救自己的主公刘邦。项羽见帐外闯入一位壮士,饶有兴致地说道:“这位壮士来得好,赶快赏杯酒水给他!”樊哙比较识趣,拜谢了项羽之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见此人豪爽,项羽又说道:“再赏壮士一条野猪腿!”樊哙一屁股坐在地上,用佩剑割肉,大快朵颐。

粗略一看,似乎项羽对这位壮士颇为器重,不过,笔者却不这么认为。试想,在一场宴会中,众目睽睽之下,主人赏赐给客人八斤白酒,让客人一饮而尽,这哪里是什么器重?分明是一种羞辱!

况且,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并不算是一种名贵的肉食。正所谓:“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仅以我们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期,“肉食者”就已是百姓们对贵族爵士的代指。而之后历朝历代的黎民百姓,哪怕有幸生在那些载入史册的太平盛世,想要顿顿沾上荤腥也很不容易。

哪怕是塞外草原上驱使着庞大兽群的“套马汉子”,在吃肉这件事上,相比于南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智人同胞们也没好过多少。因为,对于大部分贫苦的牧民而言,单纯为了口腹之欲就宰杀牲畜,依然是奢侈之举,牧民们日常主要食用的是奶制品。

可以说,在畜肉之中,最宝贵的就是牛肉和羊肉了,而猪肉则次之。时至今日,这种饮食习惯仍被保留下来,不信且看市场上牛羊猪肉的价格,就能说明问题。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古人饲养牲畜的历史要早于农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肉食在饮食系统中有不一样的地位。这种地位上的差距,直接影响到肉食的价格。

《礼记》有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从这里就能看出,至少在先秦时期,牛羊就已经成为了上等肉食。

我们知道,牛在农耕社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头牛所带来的生产力,甚至大于一个劳力。在许多朝代,牛都得到了立法保护。例如:汉朝的例律就明确规定了“不得屠杀少齿”,也就是说,年轻力壮的耕牛在汉朝是禁止宰杀的。汉朝人想要合法地吃牛肉,只能宰杀老病残的耕牛。

那么,在汉朝时期,私自宰杀耕牛,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呢?

杀头!

只要违背这项例律,那就要给耕牛偿命。

到了唐宋两朝,不论是老、病,还是残的耕牛,都在禁止宰杀的行列中。这一时期的人们,只能合法吃到自然死亡的牛。

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牛肉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在《楚辞》之中,有一篇记载丰盛菜肴菜单的文章,其中便将牛腱肉、羊汤视作佳品。

中国人吃羊肉的习俗,则是从宋朝时期开始的。宋真宗偏爱羊肉,御膳房每天都要宰杀三百五十只羔羊,满足宋真宗的饮食需求,而后来的仁宗、英宗这两位皇帝同样是羊肉的“发烧友”。

到了神宗时期,虽然,猪肉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御膳房每年仍要消耗四十三万斤的,反观一年消耗的猪肉数量仅在羊肉的百分之一。

既然皇帝喜欢吃羊肉,老百姓自然会上行下效。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草头百姓,都将羊肉视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宋朝的大美食家苏东坡,曾一度吃腻了羊肉的味道,“十年京国厌肥羜”。饶是如此,在他被贬到惠州时,仍对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流口水。

遗憾的是,今时不同往日,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是戴罪之身,按照宋朝的例律他已没有资格享用羊肉。所以,他只能带一些羊骨头回家,打打牙祭。

不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猪肉仍不是上流社会的主流肉食。宋高宗在清河郡王家中吃饭时,菜单上有五花八门的美食,偏偏少了猪肉。只有招待宋高宗禁卫时,清河郡王准备了三千斤猪肉。

从这里就能看出,猪肉在主要消费群体中并不受欢迎,难怪苏东坡会有这样的感慨:“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

不过,这也仅限于上流社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猪肉这种物美价廉的肉食仍是一种打牙祭的绝佳美味。在《水浒传》我们能看到,屠户是一种相当热门的职业,这一职业为广大百姓解决了嘴馋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牛羊肉的地位已经变得无可动摇。哪怕是在十九世纪初的清朝,牛羊肉仍是上流社会的流行肉食。

琦善在与英国人进行交涉时,便送给英国舰队二十头牛、二百只羊,却偏偏没有送出一头猪。当然,今天我们旨在讨论中国人的“食肉史”。在当今社会,肉食没有贵贱,一切还要以个人喜好为主。

参考资料:

【《礼记》、《楚辞》、《食肉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