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说,这些梁山好汉吃的不是牛肉,是嚼的反抗朝廷的那股劲。有人就进行过统计,这本小说,关于屠宰或者吃肉的描写就有134处之多,明明白白的说是“牛肉”的就有48处。

吃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就是骨子里天生带的,不但讲究味美,还考究食料的地道。就说这个牛肉吧,单从肉质的口感上,就分出了三六九等。

事实上,在历史上中国人消耗最多的还是猪肉,这和中国的农耕社会环境有关。宋代的这本书《梦梁录》写得很清楚,“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这是对杭州城的描述,城里城外都是这样,卖肉的铺子每天都会挂上成边的猪,而且,不下十余边。

那么,这生意如何?

好的很,饭前就售罄,连肉带骨头。若是到了冬年两节——冬至,这可是传统的大节,那这猪肉铺的生意更好,每家都会卖出数十边。作者还继续写道,“肉市”就在坝北修义坊,这个巷子内有两条街,家家都是做屠宰的,每天杀的猪不下百头。从这可以看出,在肉类的消耗上,猪肉是主要的。

那么,为何有本小说中,出场的那些英雄好汉们,个个都在吃牛肉呢?

其实《水浒传》也有卖猪肉的描写,如鲁达找镇关西(郑屠夫)那次,不过,猪肉在这里就是个道具,没了它下文没法进行。再往后看时,出场一位好汉,点的就是“牛肉”。有人就进行过统计,这本小说,关于屠宰或者吃肉的描写就有134处之多,明明白白的说是“牛肉”的就有48处。

宋江被发配江州之时,他和李逵有段吃饭的描写。李逵这边三下五除二将三碗鱼汤连着骨头都给吃了,宋江是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看着李逵这副吃相,肯定是饿极了,而且,还没吃饱。于是,这时宋江的爱心又出来了,就对酒保说:“去切两斤肉给我这个大哥。”酒保倒是实诚人,直接告诉宋江,店里只卖羊肉,没有牛肉。结果,李逵听了大怒,将碗中的鱼汤直接泼了酒保一身。

若是了解宋朝的法律,就知道,酒保真说的是大实话。

那时谁敢卖牛肉,可是违法的事,且处罚很重。只要是盗杀了牛,不管是公是私,主犯处死,从犯罪减一等。哪怕是盗割了牛的鼻子或者牛脚,也是一样,主犯处死。这个刑律判罚很重,偷了牛又将牛宰了,就是死罪。若是杀自己的牛呢?“决脊杖十七”。这个刑律后来也有所调整,到了宋真宗时,那些杀牛的人,量刑上达不到死罪的,一律投进大牢,“当从重断”。某种意义上说,牛比自家的儿子还宝贝。

不光是宋朝,其实,在中国古代,牛确实一直都是最高贵的动物。

在《礼纪·王制篇》中是这么说的,统治者祭祀天地祖宗时,祭品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牛、羊、猪,合称三牲,叫做太牢。而第二等级是减掉牛,只有猪、羊,叫做少牢。天子(周王)有资格用牛在肉的太牢,而低一等级的诸侯公爵只能用没有牛的少牢。

排名第二的动物则是羊,《王制》规定“大夫无故不杀羊”,大夫相当于部长级别了,可见,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而狗,则规定“士无故不杀犬、豕”,也就是狗与猪。士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阶层,当然,士还不是最低的,最低的自然是普通老百姓了。

《王制》规定:平民百姓没有经过特别许可,不允许吃珍稀动物,其中自然就包括身份最高贵的牛了。那时的牛,就是农耕最大的动力来源。统治者想的是天下这么多人要吃饭,若是形成了吃牛肉的风气,自然会影响农耕的效率。所以,在宋朝应是看不到有卖牛肉的铺子,羊肉倒是有,而且,还不少。

那么,为何作者还就这么偏偏强调吃牛肉呢?

吴用请阮氏三兄弟加盟时,先是阮小七切了十斤牛肉,后又是吴用再去切二十斤牛肉,给人感觉是不是这些人不将朝廷的律令放于眼中?其实,作者就想要这样的效果。108好汉齐聚梁山,做的事不就是不将朝廷放于眼中嘛,连朝廷都不怕,自然事事都要反着来。

若是不了解宋朝的律令,估计很多人读起来只会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畅快淋漓感,觉得这很是符合英雄们的豪爽侠义风格。若是知道宋朝的一些真实情况,就会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处处都体现着好汉们的反抗精神。事实上,这应是作者在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暗示着他们的一些决定。

就如吴用和阮氏三兄弟吃饭,为何两次突出“牛肉”,吴用是去找人家入伙的,而阮小七上来就是牛肉招待,这其实就表明:阮氏内心已经有此想法了。再看林冲那段,他决定上梁山前,做了什么?怀里是牛肉,枪上挑的是好酒。所以,一部小说,若要好好品味,一定得将它嵌入它存在的时代。

不然的话,看小说就是看个热闹,弄得最后大家还都以为:原来好汉们都喜欢吃牛肉。所以说,这些梁山好汉吃的不是牛肉,是嚼的反抗朝廷的那股劲。也许可以做个大胆的推断,作者如此写,也许就是想用“牛肉”指代好汉们想反抗的一切,包括:朝廷。

再看看宋江,给李逵点肉时,说的只是二斤肉,不提啥肉。作为押司,他心里清楚,字里行间都带着一份小心。只是这位大哥,看着兄弟们大块朵硕时,内心里一直都在算着他的未来,意识与,这帮爱吃牛肉的兄弟们,也许他从来就没有真正放于心上过。

参考资料:

【《水浒传》、《礼纪·王制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