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一起发动“七国之乱”后,原本很多大臣都是赞同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的,当时的汉景帝刘启更是鼎力支持晁错削藩的,没想到当吴王、楚王真的发起“七国之乱”的消息传回当时的京城长安时,整个汉朝政府都有点慌了,先前只是猜测会反,没想到还真就造反了。袁盎就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诉了汉景帝,认为如果把晁错给杀了,既能够吴王率领七国造反联军师出无名,又可以改变处于观望中其他诸侯王的态度,这样的话,七国之乱就可以平定了。

当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一起发动“七国之乱”后,原本很多大臣都是赞同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的,当时的汉景帝刘启更是鼎力支持晁错削藩的,没想到当吴王、楚王真的发起“七国之乱”的消息传回当时的京城长安时,整个汉朝政府都有点慌了,先前只是猜测会反,没想到还真就造反了!

当年,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就劝说汉景帝说:削藩的时候诸侯王可能会造反,不削藩诸侯王多少年后也还是会造反的。如果早点削藩的话,危害小;如果晚了的话,他们势力越来越大,那是削藩就麻烦了。

汉景帝也听进了晁错的削藩之言,群臣朝议后,也有很多大臣同意晁错的削藩政策。毕竟晁错也是为汉朝的长治久安考虑,为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考虑,算是一心为国。然而当吴王发动叛乱后,提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后,群臣及皇帝竟然一直同意把晁错给腰斩了,而且不只是诛杀了晁错,而是把他一家满门抄斩!

对于晁错之死,在《汉书·爰盎晁错传》中,留有一段详细的记载:

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经过一番众议后,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按晁错的罪行,他应该被处以腰斩之行,而他的父母妻儿子女也应当全部斩首。当大臣将其付诸文字,呈递给汉景帝时,汉景帝阅批了一个“可”字。

然而,当时的晁错还被蒙在鼓里,还不知道自己将要被腰斩,当汉景帝派遣中尉陈嘉去找晁错时,晁错估计还以为皇帝要找他开会呢,结果穿上朝服,一本正经上了中尉陈嘉的马车。等到晁错上车以后,直接就给拉到东市给腰斩了。

关于晁错最终被腰斩,而且还是满门抄斩的事情,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晁错一心为国、群臣也大多同意削藩的情况下,晁错还是被腰斩了呢?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起源是叛军要诛晁错

万事万物总是有起源的,最开始提出要“诛晁错”的就是吴、楚两国牵头的七国联军,当时他们发动七国之乱的理由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按叛军们的意思:他们绝没有造反之意,绝对不想对抗汉朝中央政府,他们就是想诛杀汉景帝身边的晁错,清理汉景帝身边的危害国家社稷的奸臣小人。

叛军们之所以盯上了晁错,指名道姓的要杀晁错也是有原因的。汉景帝继位后,晁错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之意,汉景帝同意了,群臣也大多数都同意了,因为削藩毕竟有利于汉朝的统治。于是汉景帝就任命晁错为削藩政策的总设计师,主管削藩的一切事宜。

当晁错来主导削藩这一事宜后,怀揣多年削藩政治理想的晁错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然而晁错削藩的指导思想很简单:“随便找了理由,简单直接粗暴的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因为楚国有三郡四十多座城池,吴国有三郡五十多座城池,所以楚国和吴国这两个被晁错视为最大威胁诸侯国。当晁错开始是想找到这两国蓄谋造反的证据,结果硬是没有找到。没到到造反证据,就开始找茬了。

汉景帝三年,趁楚王刘戊来朝朝见汉景帝时,晁错直接上书皇帝称,楚王刘戊曾在去年薄太后(汉景帝祖母、汉文帝母亲)服丧期间,有私奸之事。请求汉景帝诛杀楚王刘戊。结果,汉景帝下令免除楚王刘戊的死罪,削除了他一个郡的封地,也就是削减了其三分之一的封地。

同年,晁错以吴王刘濞“不知君臣之礼”等理由,建议削减封地。结果非常狠,一下子直接削减了吴王两个郡的封地,也就是说削减了吴王三分之二的封地。最终,削地诏书到达吴国后,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以及其他五个诸侯国一起反动了“七国之乱”。

对于这些造反的诸侯王来说,特别是吴王、楚王,对削藩之事恨得咬牙切齿。而这件事虽然是群臣决定、汉景帝同意的,但始作俑者就是晁错,所以诸侯王一腔愤怒都集中在了晁错身上,非要诛杀晁错不可。

于是诸侯王组成的七国联军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晁错也就这样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叛军指名道姓要诛杀的奸臣贼子。当然,叛军也是没有办法,要起兵造反总要有个旗号,总不能喊着“诛杀汉景帝”当旗号吧!

二、直接原因是袁盎反杀晁错

虽说叛军指名道姓要“诛晁错”,当他们毕竟就是一群造反的诸侯王而已,晁错在汉朝的都城长安活的有滋有味,还没有资格能决定贵为皇帝智囊、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晁错的命运。可以说,此时晁错的命运真正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看晁错怎么来处理了。

然而,当吴王率领七国联军正式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师长安之后,晁错开始慌了。虽然他知道吴王等诸侯王可能叛乱,没想到他们真就叛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晁错的脑子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混乱”状态。

怎么样来处理“七国之乱”这件事?想必群臣上下都在思索这个问题。然而,晁错第一个想到的主意就是一个直接会要了他命的馊主意。晁错建议杀掉袁盎,因为袁盎曾做过吴国的丞相,而且还是晁错的个人死敌。然而,袁盎实现了反杀,他谏言汉景帝诛杀晁错,就可以使叛军师出无名。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太史公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

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

吴王楚王率领七国联军造反后,晁错就对当时的丞史建议说:“袁盎这个人在吴国作丞相的时候,就收受了吴王大量的金银珠宝,所以才总是隐蔽吴王蓄谋造反的情况不报,而其还总是说吴王是不会造反的。如今吴国果然造反了,我强烈建议请求治罪袁盎。(袁盎参与谋反,就是死罪了)”

丞史的回答到:“当吴王还没有造反的时候,杀掉袁盎或许还可以断了吴王造反的念想。如今吴王已经造反,杀掉袁盎还有什么用呢?而且袁盎现在正闲赋在长安的家中,不可能去参与吴王叛乱啊!”

就在晁错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就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袁盎。袁盎一听吓一大跳,晁错想以“明知吴王要谋反,却隐匿不报”治自己的罪,这不明显就是要杀自己嘛!值得一说的说,袁盎也是老成谋国、忠诚仁义的良臣,不过与晁错一直不和。

既然晁错想要杀自己,袁盎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一个反杀之计,既可以使吴王率领七国造反联军师出无名,又可以改变处于观望中其他诸侯王的态度,又可以杀掉晁错,还能自保,一举四得。于是,袁盎连夜去见了自己的好友大将军窦婴,请求窦婴让皇帝见自己一面,因为袁盎当时正闲赋在家、没有官职,不能直接面见皇帝。

在窦婴的引荐下,汉景帝在宫中专门会见了袁盎,以寻求平定“七国之乱”的建议。袁盎就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诉了汉景帝,认为如果把晁错给杀了,既能够吴王率领七国造反联军师出无名,又可以改变处于观望中其他诸侯王的态度,这样的话,七国之乱就可以平定了。

当时的汉景帝,听了袁盎这样一番论断,想必也会思绪万千,至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汉景帝的想法。

三、关键原因是汉景帝放弃了晁错

无论晁错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无论是叛军要杀晁错,还是袁盎建议诛杀晁错,纵使群臣都要求诛杀晁错,但是只要汉景帝不想杀晁错,晁错就能够安然的活着。所以,晁错到底杀不死,最终的关键点在于汉景帝,晁错的生死存亡都由汉景帝决定。

按理说,晁错本来在与汉景帝的关系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还是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被任命为皇太子刘启的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而晁错凭借其深厚的才华加上卓越的辩说才能,深得皇太子刘启的信任。甚至,在年少的皇太子眼中,晁错就是顶礼膜拜的偶像,甚至称其为“智囊”。

等到皇太子刘启继位为汉景帝后,汉景帝立即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其贵为三公之一;而对于晁错的信任,汉景帝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当吴王率领的七国联军发动七国之乱后,晁错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行为。在汉景帝这里,晁错也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或许晁错当时完全没有觉察到这个提议的致命性,但很大影响了汉景帝对晁错的态度。

在《汉书·爰盎晁错传》中,班固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就是说当时汉景帝和晁错等人参与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对“七国之乱”用兵问题。晁错在军事会议上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建议汉景帝亲自率军讨伐吴王率领的七国叛军,而自己则防守京师长安。

当晁错提出这个荒唐的建议时,汉景帝反应如何?群臣反应如何?将领反应如何?史书都没有记载。但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汉景帝肯定脸色很难看。出去率军打战是有生命危险的,留在京师长安则就安全的多得多。

晁错也还真敢提,让皇帝自己冒着生命威胁御驾亲征,自己则安安稳稳的躲在京师长安,万一亲征皇帝出现什么危险,那怎么办?另外在立一个皇帝?只能说晁错提建议还真是完全没有用深层考虑。

当然,如果忽略汉景帝亲征的安全性不考虑,皇帝亲征肯定比任何将领带兵的气势都要大很多,士兵的士气绝对是最强的。但是凭借当时汉朝的条件,完完全全不用到皇帝亲征的地步,但是有军事才华的汉朝的名将之后一抓一大把,平定一群藩王造反事件完全没有一点问题。

就晁错提议汉景帝御驾亲征问题,一千多年后的苏轼在其名篇《晁错论》中,就指出: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苏轼就此专门批评的晁错这个提议的荒谬性,说晁错既想要成就平乱的美名,要想逃避其危险,还把汉景帝往危险上推,晁错到底是想做什么呢?实在是太让忠义之士愤怒了。

按当时的情况来说,晁错最应该向汉景帝提议,自己带兵或者随军平定叛乱,祸是自己引起了,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或许这样,晁错还有可能赢得汉景帝的信赖,从而在关键时刻得到汉景帝力保自己安危。

四、最终结果是多数群臣同意诛杀晁错

当大臣们也都开始讨论是不是要诛杀晁错后,多数大臣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同意诛杀晁错”。于是,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为首,开始向汉景帝提议诛杀晁错。在《汉书·爰盎晁错传》中,留有一段记载:

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

吴王率领的七国联军叛乱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就一致弹劾晁错。他们向汉景帝进谏说:“吴王刘濞率领七国联军造反,想要危害汉朝的宗庙社稷,天下人都想要诛杀他们。”

“然而,现在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却建议说:‘传言叛军有多达百万之众,其实是不可信的 ,陛下您不如自己亲征叛贼,让我来守京城,至于叛军还没有攻下的徐、僮之地就送给他们就行了。’”

所以我们三人一直认为,晁错不称陛下的德仁,又想让皇帝您离开京城的群臣百姓,还想要把城池送给叛军。这位晁错简直就是大逆无道的乱臣贼子,我们一直建议诛杀晁错。

值得一说的时,汉书这里记载的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三人一起弹劾晁错,其实这三人基本上代表了多数朝廷大臣。丞相为汉朝中央政府的一把手,百官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帝;中尉是九卿之一,主管全国的军事武装;廷尉也是九卿之一,主管全国刑法案件。说实话,这个弹劾阵营之大,让人叹为观止。而此三人基本上代表了多数朝廷重臣的想法。

最终,在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为首的群臣意见下,汉景帝在腰斩灭族晁错的正式刑事文书上,留下一个“可”字。于是,晁错就被执以腰斩之刑,身死族灭,呜呼哀哉!

参考资料:〖 《汉书·爰盎晁错传》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资治通鉴·汉纪》 《图说大汉帝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