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相聲界夠大師巨匠水平的老藝人,侯寶林是其中少有沒留下過單口相聲的,但這絲毫不影響其藝術地位和觀衆對他的崇敬。這四位臺柱子當中除了侯寶林,其他三位老先生都說過單口相聲,並留下錄音資料流傳至今。

相聲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按郭德綱的說法:“說相聲的不會開門柳、不會太平歌詞算缺一門,這在過去是很丟人的事。”其實這話說的沒錯,像太平歌詞、門柳兒、白沙撒字這些在舊社會都是相聲藝人撂地圓粘的必備生存技能,可以不使但不許你不會。不誇張地說,四門功課短了哪門都置不下來杵。

拋開這四門基本功,相聲從表演形式上又分爲“單、對、羣”三種。但凡能成名響蔓的老藝人這三種都駕輕就熟,正所謂捧逗俱佳,單雙不擋。以前京津一帶相聲藝人撂地很多都是輪番捧逗,即一對搭檔使完一段之後,逗哏的下來,捧哏的改逗哏,重新換上來一位給他量,再使一段。這樣循環式的演出,要求演員不僅肚囊寬綽掌握的段子多,更要能捧能逗。同樣,爲了迎合觀衆,單口和羣活也得拿起來就能使。假如只能逗哏或者只能說對口相聲也可以被視爲“缺一門”。一般觀衆很難想象,其實侯寶林大師就是典型的“缺一門”。

衆位不妨回憶一下,解放以後成立了中國廣播藝術團,在那裏除了誕生過“希望之星”馬季,還有曾經給予他苦心栽培的“中廣四老”。四位大師級相聲巨擘分別是郭啓儒、侯寶林、劉寶瑞和郭全寶。這四位臺柱子當中除了侯寶林,其他三位老先生都說過單口相聲,並留下錄音資料流傳至今。像郭啓儒說過《熬柿子》《求一毛》郭全寶有《借火》《糊塗知縣》《底漏》而單口大王劉寶瑞自然不在話下,留下了一大批百聽不厭的傳世佳作。唯獨侯寶林除了對口相聲外,卻沒有一段單口節目。

難道說侯寶林真的不會單口相聲嗎?也不盡然。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侯寶林由京劇半路改行說了相聲,當時先後跟隨常葆臣、朱闊泉兩位恩師學藝期間,也曾在天橋、鼓樓一帶撂地說過單口。由打1940年他和郭啓儒到天津跑碼頭在燕樂一炮而紅,一直到解放以後都再沒說過單口相聲。故而,侯寶林並沒留下過任何單口相聲的錄音。

雖說響蔓之後沒使過單活,但當年他與高鳳山、劉寶瑞合作的羣口相聲《賣馬》卻足以堪稱登峯造極的演繹。侯寶林依舊是逗哏,依舊是觀衆熟悉的尖柳,颱風瀟灑大氣。或許還有人認爲,侯先生不光沒說過單口,甚至都沒捧過哏。其實不然, 侯寶林留下的捧哏段子確實不多,但段段可稱經典。

比如當年北京市曲藝團邀請張傑堯回京錄製傳統相聲,當時侯寶林就曾給張傑堯捧過《關公戰秦瓊》《曹操打嚴嵩》《過五關》《蘇州話》等等,也算是張傑堯的一次示範傳藝。至於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侯先生把《關公戰秦瓊》使成了把杆活。此外,他還給郭全寶捧過腿子活《捉放曹》,給愛徒馬季捧過創編相聲《降神會》 。

縱觀相聲界夠大師巨匠水平的老藝人,侯寶林是其中少有沒留下過單口相聲的,但這絲毫不影響其藝術地位和觀衆對他的崇敬。侯寶林的表演藝術魅力暫且不提,單看他對傳統相聲的淨化和對相聲追根溯源的理論研究就足以堪配“大師”二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