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同一天相继去世。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年号宣统,尊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为隆裕皇太后。根据慈禧的遗诏,隆裕和溥仪生父载沣共同辅政。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这场革命给风雨飘摇的清帝国沉重一击。
当时清政府只能依靠北洋军抵抗起义力量,但朝中没有人有能力驾驭这支军队。庆亲王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载沣不得已只得将军政大权交给他。
终于,隆裕太后成为清帝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但是她万万没想到,精明的袁世凯有自己的想法,他并不打算真心帮清廷办事。他很清楚,清朝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能把握住机会,手握兵权的他就能成为最大赢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袁世凯采取以下三步,迫使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退位:
第一步:他对隆裕提出,由于军饷不足,对抗革命军很困难。隆裕只好动用国库内存,将八万两黄金交给他。
第二步:他向革命党人展现自己的军队实力。当时革命党没人没钱,孙中山向日本借款未果,并且欧美日都支持袁世凯。革命党人无奈被迫妥协:如果袁世凯成功使清帝退位,就拥戴他当大总统。
第三步:逼迫清帝逊位,他用了四字手段:“威逼利诱”。
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只有清帝逊位才能避免兵祸,才是顺应民意,是大势所趋。
而且如果再坚持下去,可能就会像当年法兰西革命时那样,路易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其子孙也遭遇劫难。
隆裕太后非常惊恐,自知无力回天。这时国库已经空了,她再也没有办法起用其他军队力量,“大清无兵可用,无地可容,无友可助”,只能选择退位。
当时的宣统皇帝溥仪只有六岁,只是一个懵懂的孩童,他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我在不知不觉中做皇帝的第三年,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在皇朝最后的惊涛骇浪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保留在我记忆中的有这么一点印象: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而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莫名其妙,纳闷他们哭什么,殿里除了我们三人别无他人,安静得很,甚至胖老头抽鼻子的声音我都听见了。他边抽缩鼻子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皇帝退位的问题。”
袁世凯还向隆裕太后保证了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大皇帝辞位之后,不但能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共和国还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溥仪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大多会经历血雨腥风。客观的说,袁世凯以兵不血刃的方式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能够以和平手段实现共和,已经达到了革命的基本目标。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