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工的人》並不是圍觀式的觀看,它打破了我們對民工生活的獵奇,沒有把這些工人放置於讓人同情或者憐憫的角度,而是理解、體驗式地記錄了一羣樂觀順命的小人物,它是屬於所有普通人的平民劇。究其生活,就像一場場困獸鬥,他們白天在工地焊架子,晚上喝着啤酒吐槽工人的心酸,無數次夢想賺大錢,可以趾高氣昂地辭職走人,但最終還是幻想的泡泡被戳破,重複機械的工作。

文丨小佳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去年大熱門的臺劇佳作,今年,同樣的製作公司大慕影藝,又推出了年度新作《做工的人》,目前在豆瓣評分也是準9分的成績。

其實,《做工的人》的項目要早於《與惡》,但在劇本階段耗費了太長時間,所以拍攝延期了。

《做工的人》依據林立青的同名散文改編而來,這本臺灣暢銷書捕捉了平凡工人的生活片段,電視劇的主創之所以在劇本階段遇到困難,是因爲原著散文式的呈現,缺少對某一具體人物或者事件的描寫。

最終,本劇選取的主線故事就是工人兄弟阿祈、阿欽,和他們的工友小分隊夢想賺大錢的喜怒哀樂。

而且好像他們每次都是沒有了出路,但非要再重生一次。看似走到人生最低處,偏偏會跨過去,遇到一番新的情景。

類似的民工題材,內地也有兩部作品絲毫不遜於《做工的人》,就是十幾年前的《民工》和《生存之民工》。

《民工》同《做工的人》一樣,也是親情爲基礎,主線是鞠家父子兩代民工的生活、感情經歷,側重在他們的感情追求。另外,還有父輩與子輩,兩代人關於落後、現代等等時代話題,特別是子一輩從農村到城市,面對的思想衝擊。

《生存之民工》紀錄式的寫實風格,演員水準之上的表演,聚焦了當時民工問題中最棘手的拖欠工資的話題,特別是民工之於社會的尷尬身份,徘徊在農村與城市之間,二者兼容但又遊離在兩地之外。

《做工的人》的重點不同於《生存之民工》嚴肅甚至殘酷的社會議題,它是用喜劇來包裝這些小人物的生活狀態。

他們在意這個世界,但並不是要改變世界,而是這些人總會有新的力量讓自己絕處逢生。

李銘順飾演的阿祈是個每天幻想能發大財、有些不切實際的建築工人,受他的啓發,工友昌哥、阿全,就合夥想盡辦法賺大錢:辦寺廟賺香火錢、養鱷魚做名牌包包、鑑別古董賣文物,看似都不着邊際,反反覆覆,但在幻想甚至是荒誕之間正照應這羣人的生活狀況與態度。

比如阿全在工地上挖出鱷魚,本來想着養大了賣掉鱷魚皮做包包,就在飼養小鱷魚的過程中,他們買肉投餵,廢棄浴缸做飼養池,還想爲它取個名字,這是他們發財夢的寫照,也不經意間,成了工人枯燥生活中的一些小樂趣。

究其生活,就像一場場困獸鬥,他們白天在工地焊架子,晚上喝着啤酒吐槽工人的心酸,無數次夢想賺大錢,可以趾高氣昂地辭職走人,但最終還是幻想的泡泡被戳破,重複機械的工作。

只是在他們註定失敗的結局中有一種昂揚的生活態度。

《做工的人》用略帶荒誕、誇張的情節,展現了我們日復一日,深陷其中而無力改變的困境,並最終選擇親情的落腳,讓艱辛苦澀之中又有一股暖意。

比如昌叔有一次投資失敗,昌嫂就乾脆不讓他喫晚飯,昌叔就熟練地換上印着愛妻宣言的衣服,默默打掃起家務。再比如,昌叔只能穿着借來的西裝參加古董鑑別節目,儘管投資失敗,昌嫂還是會誇他「雖然西裝不合身,但三個人之中,你最帥」。

這是他們生活有些困窘的記錄,但也是生活不怎麼富裕下的一種歡樂。試着換一個角度看待困境,猶如新生。

這對夫妻一生靠賣力氣爲生,但他們的臉上從未失去過笑容。

昌嫂的樂觀、善良不僅僅在於他們這一家之內,還有所有生活相關的其他人和物,他們的自救與救人更富有一種純碎的友善。

承包商蜆仔受傷送醫,面對需要先交納的住院費,大家都囊中羞澀,最後還是昌嫂出手相助。另外在飼養鱷魚那場戲,昌嫂明明知道老公又在胡鬧,但還是禁不住提醒,飼養的浴缸裏要放上水,鱷魚才能活。

還有這羣工友在便利店,看到有顧客爲難收銀員,他們也都仗義出手,就是這羣平日被忽略的人,反而幫助了別人的另一件小事。或許在收銀員小玉這裏,他們不自覺的善意就是一個英雄般的雪中送炭。

雖然是喜劇的基調,但是這其中還有他們人生各自的無奈,不單是主線的阿祈、阿欽兄弟倆,還有阿全、昌叔這樣的配角。

在阿祈去當鋪抵押房契時,好友昌叔給他支招,觀衆得以瞭解在當工人之前,昌叔曾辦過公司,因爲資金週轉不靈,也是當鋪的常客。還有阿全,在鱷魚的那場葬禮上,他熟練地說着悼詞,讓兄弟們都很驚歎,原來阿全也在殯儀館工作過。

這樣的敘事安排比較有效率而且自然,在他們看似無聊的閒談中,既悄悄安插進人物的前史,我們也能瞭解他們奔波的生活,這其中一定也有着不爲人知的心酸。

人生在世,有的時候並不是選擇太多,而是無法選擇,本劇也真實提到了普通人的各種無力感,很多時候大家是被一些默認的準則推着走。

阿祈這一家,上有老下有小,老婆美鳳就傳統的主婦形象,默默爲一家操勞,她白天照顧住院的公公,雖然請了護工,但她還是擔心照顧不周,只有自己要在老人身邊才安心。

當她一臉倦容回到家,看到躺在沙發哼着小曲的老公,終於爆發了,美鳳決心離開,但又因爲自己的孝心和揹負的責任再回到家。正是因爲平常她一貫的堅強,這樣的無奈和糾結才更加傷感。

《做工的人》這些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有各自必須面對的瑣碎,他們都是被束縛的人,甚至沒有一個出口可以解決這些難處。

有的只是一邊接受、一邊負重前行。

劇集也沒有設置衝突對立、階級矛盾這樣的情節,在這些工人背後,還是臺劇最擅長的溫情故事。最動容的是他們在一地雞毛中總會有小美好、小熱血。

有一場戲寫到,他們賺了大錢要怎麼花,阿祈是希望老婆美鳳終於能到處旅遊了;昌叔是盼望有了錢,女兒能在國外讀書,一直讀到博士;阿全心裏想的,就是心宜的賣檳榔的女神。他們心裏頭那個賺了錢的最終目標都是自己最愛的人。

還有阿祈的弟弟阿欽,他的一生不可謂不苦,家道中落,自己與父親關係破裂,早早出去混社會,反而被利用,再回到工地。

特別是他的前女友已經嫁人,看起來接下來將是人情淡薄的戲碼,但編劇反而書寫的是,他們之間的感情,即使是錯過的愛,仍然被牢記。

這些溫情的故事還包括子一輩的感情,阿祈的兒子小杰,妓女的孩子小玉,他們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完全沒有受到世態炎涼的傳染,甚至,他們的點滴善意反而在感染着成人世界。善良的人會得到真心。

在這些人心中,比怎麼生活更重要的,可能是爲了什麼而生活。

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生活,他們誠實面對。這絕不是說破罐破摔,而是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更可貴的善良。

《做工的人》並不是圍觀式的觀看,它打破了我們對民工生活的獵奇,沒有把這些工人放置於讓人同情或者憐憫的角度,而是理解、體驗式地記錄了一羣樂觀順命的小人物,它是屬於所有普通人的平民劇。

劇集絕不是沉重、灰暗的故事,對於生活的殘酷,它有一種不顧一切的振奮,這些人始終有一種特別溫柔和昂揚的生活態度,雖然可能有點理想主義,但是呈現了家庭與朋友之間最有力量的感情關係。

在瑣碎日常裏重新找回普通人的價值感。這份價值感的根源不在於得到,而在於始終有所相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