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保聯治優生態

  ——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湖州探索(二)

  河中碧水靜靜流淌、岸邊農家枕水而居。寬闊而又清澈的長三港經過村莊,河的一側是南潯區南潯鎮燈塔村,另一側是江蘇省吳江市桃源鎮民益村。

  地處兩省交界,長三港的河道治理有着一套不同尋常的模式。日前,聯合河長沈雪標和蔡春華同乘巡查船,從長三港上游一路巡河。“這邊的水葫蘆要清一清、那邊的攔污柵要加固一下、河道兩岸需要修繕的地方得趕緊修……”他倆邊巡查邊探討治理措施,沈雪標建議:進入汛期後水位上漲快、水質變化大,巡河頻次要加大一些。

  蔡春華(右)和沈雪標巡河

  沈雪標和蔡春華分別是燈塔村和民益村的村級河長,這樣的聯合巡查每半月進行一次,每次碰面,兩人都要細細交流治水進展,分享治水經驗和做法,協調解決邊界河道治理難題。“以前可不這樣,兩地各管各治水,水葫蘆長過界就一攔了之,河裏的水能清嗎?”沈雪標告訴記者,長三港能恢復往日清澈,多虧去年建立的交界區域水環境聯防聯治聯席工作機制。

  南潯與吳江、桐鄉等地區域相鄰、河網相通,共有12條交界河道,全長約15公里。如何打破界河間的行政“藩籬”,實現河道管理無縫覆蓋,從而達到長效治水的目的,是擺在各方治水人員面前的難題。

  在湖州施行多年並形成經驗的“河長制”,爲界河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去年,三地聯合建立聯防聯治聯席工作機制,互聘包括沈雪標和蔡春華在內的百餘名聯合河長,共同推進長三角生態治理一體化發展,並逐步建起河長聯合巡河、水質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會商、河湖聯合保潔、河湖聯合治理五大機制,根據屬地管理原則,明確責任區域,確保專人專責、專事專管。今年以來,交界河道水質良好,穩定保持在Ⅲ類水以上。

  這樣聯防聯治模式不僅運用在水環境治理上,去年南潯和吳江還建立跨界生態環境污染糾紛聯處機制,在交界處設立環保社會監督員、調解員,加強邊界區域生態環境隱患監督預警,實現“小事不出界、矛盾不上交、邊界無大事”。今年,兩地已開展聯合執法3次,發現問題均妥善解決。

  長三角城市在發展上軌跡相近,往往一個城市求解的環境問題,同樣是另一個城市的治理難點。帶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於“兩山”理念誕生地湖州而言,是責無旁貸的事。早在2014年,長興縣就和相鄰的安徽省廣德縣探索建立環境污染聯合防治工作制度。

  水污染企業飛行檢查、重點企業環境風險排查、危險廢物違法轉移巡查、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督查、生態破壞巡查……這些年來,長興和廣德採用聯合混編方式成立聯合執法檢查小組,定期對邊界生態環境開展聯防聯治。

  “每個月,我們都會前往取水點採樣,雙方各自回去檢測並上報數據。”王鑫是長興縣環境保護監測站監測人員,和廣德站監測人員在交界河道取水監測已七年了,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附近合溪水庫、泗安水庫和太極洞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水體的各項指標越來越好,生態環境也更加優美。

  在德清,和餘杭共同構建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區聯保聯治機制也已實施多年,該縣還協同餘杭區政府制定東苕溪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並出臺相關生態補償考覈辦法,每年由兩地政府共同安排1500萬元資金用於東苕溪沿線生態補償。在雙方努力下,如今,東苕溪水質常年穩定在II到III類水,流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流域綜合治理、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進一步保障了飲用水源安全。

  一條河的上下游要共同治理,相鄰城市共享同一片山水,更應共同協作。近年來,湖州積極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設定跨區域治理目標,在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上不斷探索創新,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就當下而言,要完善跨區域的生態環境信息開放共享機制,明確共同的治理策略與治理目標,落實保障機制,推動區域間建立橫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我們要努力在共同治理上有規程,在相互合作上有渠道,建立合理的利益與成本分享機制,推動跨區域協作治理穩步向前。

  來源:湖州日報

  記者:史舒頻

  編輯:柯佳琪

  湖 圖

  魅力龍溪港

  南太湖號拍客:電燈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過進入“南太湖號”APP的“悅湖”菜單欄,找到“拍客”版塊,進行投稿(不再接受郵箱投稿)。除了贏取積分,您的作品還有機會登上湖州發佈和愛湖州微信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