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这层关系在里面,向太后当然更愿意推举赵佶当皇帝,起码不会再多出一个与她在后宫分权的太妃。朱太妃要推简王赵似,向太后却坚决不能让老对头多一个皇帝儿子,以免权势过大,压到她的头上。

正因赵似是哲宗亲弟,所以他才当不了皇帝,向太后不会允许自己的“情敌”有两个当皇帝的儿子。

一、哲宗之母并非太后,掌权太后无子

哲宗的老爸是神宗,神宗的皇后是向氏,也就是哲宗时期的向太后。

向太后出身高贵,是已故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很早就嫁给当时还是皇子的神宗,神宗即位后,立向氏为皇后。

向太后此人,在朝野内外都颇有声望,很得人心,但她也有一个遗憾:没有儿子。

不过这并没有动摇向皇后的地位,神宗对她向来敬重。


更重要的是,上一次立储时,也是向太后协助宣仁太后,一起确定了储君人选,即是说哲宗能够当皇帝,是由向太后一力推动,向太后对哲宗是有大恩的。

赵煦的母亲是朱氏,出身就比向太后低了很多,最初是作为宫女进宫,逐渐升为才人、婕妤,一连生了哲宗和蔡王赵似、徐国公主,这才当上德妃。

哲宗即位后,正宫皇后向氏成为皇太后,而朱氏则被尊为皇太妃,太后、太妃,只相差一个字,却是天渊之别。

哲宗登基时只有九岁,太后垂帘听政,太妃除了地位尊贵,却没有太多话语权,处处被向太后压制。

不过,一个是嫡母,一个是亲母,哲宗夹在两位母亲中间,日子并不好过。

这种情况,直到哲宗亲政才有所缓解,向太后交权,后宫两位最尊贵女人的争斗似乎告一段落,但没过几年,哲宗却突然暴毙,年仅二十四岁,连儿子都没留下一个。


如此一来,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重新迎立新君,谁才是合适的人选呢?

二、神仙打架,便宜端王

如果按照血缘远近,肯定应该立哲宗的同父同母兄弟:简王赵似。

而端王赵佶,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母亲只是位美人,而且早逝,不能成为他的依靠,这样的身世背景下,赵佶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仔细说起来,主要还是因为向太后、朱太妃之争。

哲宗身体抱恙,朱太妃最迫切的愿望,自然是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似,并在哲宗病榻前请他下旨,但哲宗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照做。


皇帝无旨意,选谁当继任,就只能召开朝议,由太后、太妃以及大臣们商量着办。

朱太妃要推简王赵似,向太后却坚决不能让老对头多一个皇帝儿子,以免权势过大,压到她的头上。

按古代宗法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当时的宰相章惇便想拿血缘说事,提出应立与哲宗血缘关系最近的赵似。

向太后一句话怼回去:本宫无子,诸皇子俱是庶出。

这话说得没错,就算哲宗是皇帝,他妈却不是太后,一个太妃的儿子也想妄称嫡子?那将正宫太后置于何地?

章惇一看不行,便提出立申王赵佖。

神宗一共有14子,但如今还活着的只有5子,其中9子赵佖最为年长,其次是11子赵佶、12子赵俣、13子赵似、14子赵偲。

如果要立长,那就应该是申王赵佖。

不过,马上又有人反对,赵佖身份没问题,但身体有问题:他瞎了一只眼。

虽然说当皇帝不要求长得玉树临风、身形魁梧,但好歹也不能是个残疾人吧!

向太后又否决了这一人选。

接下来最适合的,就是11子,也就是端王赵佶。

三、矮子里面拔高个,多才多艺的端王看上去像个好皇帝

这位端王赵佶,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

在后世之人看来,宋徽宗是个标准的昏君,在他统治之下,蔡京等贪官把持朝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外战争又节节败退,导致靖康之耻、国人蒙羞。

当然,他不可否认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是历代帝王中造诣最高的人,但艺术领域高分,更衬托出他当皇帝的无能。

不过,我们能看到这些,是因为上帝视角,在历史的另一端回头看,而在当时人的眼中,他这些技能都是能力的表现。


好比苏东坡,也是诗词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位优秀的政治家、地方官;王安石、司马光文学修养很高,玩起政治来也是最拔尖那一类人。

赵佶当王爷时,能说会道,而且擅长交际,尤其会巴结向太后。

这未必是未雨绸缪、图谋皇位,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赵佶母亲早逝,自己在宫中无依无靠,自然更愿意依附于无子的向太后。

一来向太后地位最高,二来她无子,三来她世家出身,有自己的审美品位。

有这层关系在里面,向太后当然更愿意推举赵佶当皇帝,起码不会再多出一个与她在后宫分权的太妃。

为了捧赵佶,向太后甚至说,哲宗在病榻前留了遗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言下之意,哲宗是要立端王的。

但有脑子的都知道,这可能吗?所谓哲宗的意思,不过是向太后的意思。

至此,皇位继承人问题就一锤定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