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之後愈加強大,已經有了七雄之首的實力。看着如此強大的力量,秦王嬴政心中有了一統天下的念頭,隨即開始了“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術,一城接一城,秦國邁出了統一天下諸侯的步伐。

戰國後期秦國固然強大,可其餘的六國也不是喫素的,明面上打不過,於是他們採用了各種方法,針對秦國展開計劃。其中數燕國太子丹最爲出色,爲了阻止秦王滅燕的腳步,他派出府中門客·荊軻前去刺秦王,上演了一首圖窮匕見的驚天大戲。

雖然荊軻在失敗之後被亂刀分屍,秦王並無大礙,可也因此而受到驚嚇,秦王認爲這是他一生中的奇恥大辱,於是爲了出心中怨氣,派出老將王翦開始伐燕。

在這場秦燕戰爭中,王翦老成持重,一路穩紮穩打,伐燕戰爭節節勝利,年輕將領李信更爲出色,率領幾千騎兵對太子丹展開窮追猛打,最終逼迫燕王賜死姬丹。

李信的出色表現讓秦王分外賞識,而在接下來的伐楚戰爭中,更是任命李信爲大將軍,主導對楚國的滅國之戰。不過令人可惜的是,李信還是太年輕了,在伐楚之戰中漏出了很多破綻,被叛軍和敵軍的夾擊之下,最終功虧一簣,秦王也因局勢緊張,重新啓用了老將軍王翦,才攻破了楚國國都壽春。

不過這件事情還是令人非常疑惑,爲何秦王不肯在一開始任用老將王翦,反而任用了新秀李信呢?筆者認爲和秦王的性格有關。

第一,王翦的要求太多,而李信較少。在伐楚之戰前,秦王曾經對二人提出伐楚的事宜,王翦畢竟老年穩重,因此提出非六十萬不可伐楚的建議,而李信則認爲二十萬足以以。同樣的事情,李信的提議顯然更有誘惑力。

畢竟當時的秦國還不是大一統的王朝,六十萬的軍力已經是傾國之力了,爲了保險起見,所以秦王選擇了李信。這能看出來,秦王志向遠大,可心思還是很謹慎的,不然也不能一舉統一了分裂四百餘年的春秋戰國。

第二,年輕的血性和衝動。相比於李信而言,王翦依然垂垂老矣,而當時的秦王也是正值壯年,在話題和方法上,總有年輕人共有的衝動。所以當李信用少於王翦三倍的兵力之時,秦王隱藏在心底的熱血也衝動了一次。

第三,兩代人之間的代溝。秦王幼年當過質子,雖然現在貴爲帝王,但心中難免有不甘,這也是他在上位之後儘快的平定六國的原因之一,而王翦作爲老臣,總想用萬全之策來規劃,兩人之間定然有代溝的存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