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際市場上,早期的戰機銷售的市場份額,似乎是獨屬於美俄等國家的,中國很難在這裏面獲得更多的收益。中國戰鬥機主要向第三世界的國家出口,但如果要和美國、俄羅斯的戰機交易市場上的巨大比例作比較,這些購買量還差得很遠。

    中國經濟越發強大的現在,不管在哪兒,你好像都能找到中國製造的影子。你可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發現,在世界的多個地區,各種種類的商品上貼着的標籤,都寫着“made in china”。以創造的價值來算,新中國成立了41年後的時候,中國的產量在全球製造業中只佔3%,甚至還不到。現在情況則不一樣,人們用“世界工廠”這個名字來稱呼中國,世界商品出口量比重超過一半。

    

    

    中國製造能打贏別國的商品,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不貴。雖然在以前,價格低,大家往往就覺得是因爲商品更差。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國製造在大家眼裏也不再是以前那樣,現在和價格低連在一起說的,大多是,質量也很好。拿一個出口產品做例子,比如軍火,在最初就是因爲便宜纔有人選擇購買我們的軍火,到了今天,價格優惠只是它的優勢之一,由於它具備的卓越性能,也吸引了大量買家,俘獲了他們的心。

    

    

    長此以來,中國一直是靠着薄利多銷的手段發展其國際出口市場的,給到客戶物美價廉的商品。我國也通過這種辦法成功的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通過對比世界範圍內的出口訂單總額,中國的軍用品出口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但同美國和俄國比較的話,中國軍售的利潤率卻很低,按大家都能懂的方式來說就是賺到的錢比較少。

    

    

    在訂單數量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要讓訂單利潤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生產價格更貴的軍售產品。我們都知道,戰鬥機是最貴的空軍單品,也是目前市面上利潤率最高的軍售品之一。打個比方來說,幾十萬的商品,它的利潤空間最多隻有幾萬,但要是這個商品的價格上千萬,那當你賣出去一個其利潤可能可以達到幾百萬。而且對於戰機這種產品來說,不是賣出去就結束交易了,在之後的配件、維護、升級等板塊,都還需要投入資金。在國際市場上,早期的戰機銷售的市場份額,似乎是獨屬於美俄等國家的,中國很難在這裏面獲得更多的收益。但在中國的工業體系變得愈加完善時,中國對於戰機軍售也是做了相當多的準備,這其中就不得不說到梟龍戰機。

    

    

    1979年5月的頭幾天,中杭技公司與埃及空軍在開羅成功簽署了戰機銷售的合同,內容包括殲6和殲教6飛機,其中還包括了上百臺發動機以及配件,可以說是筆大生意,這是我國第一次以售賣的方式出口大型武器,這也成爲我國的航空發展史上一個頗具歷史意義的事件。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對,中國的戰機制造比1979年這個時間點早了20多年,爲何會拖到這麼晚纔開始出口呢?

    

    

    其實,在這次銷售合同簽署前,中國始終堅定自己不通過供應軍火來賺取金錢的原則。所以向別國出口戰機的時候我們一分錢沒要,都是沒有接受任何報酬的,是一種支援活動。我們不求回報拒絕報酬,還從來不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給的都是我們國家最好的,這是一種無私慷慨的大國精神。而且還以這種形式送出去的戰機數量還不在少數。直到70年代末,結合自身情況和未來發展進行考慮,造出來的飛機要更好更優良,要我們藉助國外技術,能得到國外專家指導,在1791年的時候,我國才正式算是對外銷售武器裝備。

    

    

    蘇式戰機影響了中國戰機的方方面面,這份影響之大,直到今天中國戰機都沒有完全擺脫掉。這都是因爲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的幫助和扶持下,中國航空工業才能起步。蘇聯當時不僅把自己國家的好戰機賣給我們研究,連很多關鍵的生產設備也一起給了。沒有用很長時間,迅速準備好了研製戰機的團隊和物質基礎。發展到70年代,中國擁有的戰機數量已達世界水平,就想開啓戰機出口的道路,並開始着手準備。但是中國畢竟是後起之秀,對比而言,略微慢了一點。當時戰機軍售的市場還是由西方先見戰機牢牢霸佔。以蘇式戰機爲基礎製造而來的中國戰機,除卻價格有一些優勢,其餘性能都要低別人一頭,所以買的人很少,在市場上也只佔了很少的份額。

    

    

    中國戰鬥機主要向第三世界的國家出口,但如果要和美國、俄羅斯的戰機交易市場上的巨大比例作比較,這些購買量還差得很遠。雖然之前的中國工業水平快速提高,但很大程度上還受戰機核心技術限制,中國研製並定位爲出口的戰鬥機,雖然有着價格低,性能強的優點,但完全稱不上是高水平戰機。相較於小國家而言,中國對外出口的戰機低價、性能強等特點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中國如果想在國際戰機交易市場上的份額更接近美俄,就不得不尋求更高水平戰機的購買者,在戰機設計上還要有自己的優勢。如今,中國戰機過去存在的技術難題已經得到了解決,而外貿戰機的定位就應該重新被審視,明確要生產的戰機水平,與客戶的需求進行對接,才能收到更多戰機訂單。

    

    

    1979年中國在國際市場第一次賣出中國裝備,從第一次對埃及軍事貿易成功後,中國纔在武器國際市場上佔了一席之位。殲教5是我國研製的一款教練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亞非拉地區國家,空軍處在起步階段,能夠提升飛行員技術的訓練機,非常符合他們的計劃。中國對外援助最多的機型就是殲教-5。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終止了對外援助計劃,殲教-5就是外國購買最多的裝備,中國也賺得鉢滿盆滿。

    

    

    中國在之後又向國際市場推了一批訓練機,也爲中國掙了不少錢。被稱爲“銷售冠軍”的就是k-8教練機,超過七成的市場都被它佔領了,很多南美國家都很喜歡。飛行員在k-8訓練機上飛行一段時間後,就能夠操控單座單發戰鬥轟炸機。當中國把眼光放在主力戰機市場上時,局面完全相反,這些戰機的銷量都不佳。梟龍戰機、外貿版殲10與fc-31幾乎沒有買主。

    

    

    中國的戰機外銷處於下坡路,找其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發動機的研製還不是很完善,發動機的研製對我國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歐美等國對於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很多國家於1910年就開始研製了,但我國發展比較落後,是在1960年纔開始的。經過多年的研製及技術發展,中國仍遙遠的落後於美俄的航發技術。

    

    

    除了技術上的差距,發動機的製造成本也是一個難題。有一件事我們需要知道,在整個航發研製過程中,僅報廢的航空發動機數量就相當驚人。而僅一臺航空發動機的造價就十分昂貴,更何況數臺發動機的報廢,由此可見,航發的研發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將會有怎樣的影響。二是,沒有實戰成就。新式戰機,單純的紙面數據並不能使買家信服。還有就是沒有實戰進行反覆的測驗及磨鍊,以發現問題並進行改善,買家爲了避免這種風險,便會放棄新式戰機的嘗試。

    

    

    殲-20作爲我國的隱形第五代制空戰鬥機,殲-20處在世界領先地位,不可銷售他國。對於我國的戰機對外出口,要寄希望於改進後的fc-31戰機,如果中國能以較快的速度出產新型外貿款戰機,也是可以進行外售的。第二種情況是不太現實的,主要是因爲時間上的限制。設想一下,如果fc-31戰機可進行出口銷售,如何吸引買家並擴大出口渠道呢?

    

    

    首先,fc-31擁有3d鈦合金打印技術,有利於減小結構重量從而結構係數降低,材料的使用率較高,節約了整個戰機的成本。還有一點就是它的結構性能好,機身的重量更低,戰機的運用就會更加快捷。根據fc-31的功能特性,上艦最有利於它的運用及發展,我國可因此將fc-31作爲艦載機進行銷售。目前,中國的殲-15已編入艦隊,美國f-35也不甘落後。要想達到美國的標準,起飛重量是首要解決的問題。fc-31的渦扇中推的問題也需要及時處理,倘若以此中推的fc-31參與實戰,它的威懾力是遠遠不夠的,且只能與三代機進行較量。介於技術、成本等問題,fc-31的完善時間太過長久,中國也很有可能不能進行四代機的銷售。

    

    

    作爲世界的兵工廠,美國外銷的武器數量,一直領先世界其它國家。其中的銷售冠軍就是美國的f-16系列戰機。美國把戰機賣給其它國家時,會留個心眼,他要將核心技術隱藏起來,避免被其它國家竊取。但f-16系列戰機依靠着先進的機載電子設備,牢牢佔據大部分的市場,受到很多買主的青睞。尤其是一些在地區衝突中的國家更是喜歡這款戰機,而且有的國家已經不止購買一兩次了。中東大國以色列在1983年的時候,派出數十架先進的f16戰鬥機飛臨陣地上空,不到6分鐘的時間,就將敘利亞的導彈基地夷爲平地。f-16的戰績,是它好賣的關鍵原因。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大國,不好戰,中國戰機的戰績都是訓練戰績少了一個展示戰機的機會。

    

    

    三代機和四代機在國際上大受歡迎的時候我們都沒能參與,那麼我國的第五代機能否在國際市場上贏得銷量和名聲呢?刨開美國的f-22,現在有的所有五代機都還沒有投入過戰爭,殲-20也不例外。從中國實際出發,殲20未來肯定是我國的主力戰機,會使用很長時間,詳細數據我國肯定不想公佈於衆,中國將殲20作爲出口戰機推出外貿版的可能性極低。戰機外銷帶來的利潤令人心動,每個大國都想在其中佔一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們應該會研製一款新型戰機專門用於外貿市場的可能性比較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