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文化之中,都有過關於大洪水的記載,比如:我國的大禹治水,《聖經》的諾亞方舟等。雖然後人將這些故事逐漸神化,但我們也能夠從模糊的詞彙之中知道,在人類文明的開端,伴隨着一場大洪水。

現在我們已經對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而詳了,但是關於這場大洪水究竟是怎麼來的,從來沒有人講過,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一下,大禹治水的這場洪水,究竟是怎麼來的,以及爲什麼大禹僅憑治水有功就可以建立國家。

喇家遺址

1982年,科學家們在青海省東部民和縣發現了一處遺址,根據地名,科學家們把它們命名爲喇家遺址。

1999年我國考古學家對該遺址展開研究、發掘工作,經過碳定測年法顯示,該遺址距今大約4000年前,屬於齊家文化。

和其他文物不同的是,該遺址的化石結構非常完成,就像龐貝出土的化石一樣,人類能直接從化石中看出他們臨死前的動作,因此該遺址又被稱爲“東方龐貝”。

科學家們從喇家遺址一共發掘出25具屍骨,其中有14具是在同一個房間裏,從化石可以看出,在死亡來臨之前,其中一位大人緊緊護住了懷中的孩子。

在考古學中,如果一個地區發掘出多具骸骨,並且有男有女,年齡不一,那麼該遺址的人很可能是突然遭遇災難而死亡的。

喇家遺址也不例外,科學家在這些骸骨以及周邊的容器上,發現了有大量的紅色黏土,這些黏土呈鹼性,富含鈣質,是河流所攜帶的泥土。

更爲恰巧的是,喇家遺址剛好位於黃河邊上,於是就有人猜測,是不是當地降水導致了黃河氾濫,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中,因爲黃河氾濫導致的災難時有發生。

但是考古學者不這麼認爲,因爲喇家遺址地勢比當時的黃河高21米,即使是再大的降水,也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逃生,而不是死於一瞬間。

後來,考古學家在喇家遺址不遠處的石壁上發現了一些裂縫,這些裂縫中也被塞滿了紅色黏土。考古學家憑藉這一發現,推測出,在當時該地發生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地震,該遺址的人直接死於地震。

但爲什麼它們身上會包裹住來自河流的紅黏土呢?

這是因爲,每當地震發生之後,由於山體倒塌,會阻攔住河流的去向形成堰塞湖。如果不及時對堰塞湖進行梳理,當堰塞湖中的水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湖水就會衝破阻擋,朝着下游奔湧而來。

由堰塞湖引發的洪災,比降水引發的洪災危害更大。

科學家推測,在當時,華夏地區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大地震導致黃河上游形成堰塞湖,由於黃河水流被截斷,導致堰塞湖的水位不斷上升。

(堰塞湖位置)

堰塞湖阻斷了黃河水流長達6-9個月之久,堰塞湖中的水位遠遠超過了黃河水位,以下虛線部分可能是當時堰塞湖的水位。

最終,決堤的湖水衝向下游,流量達到了每秒鐘30萬至50萬立方米。這個數字有多麼恐怖呢,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經歷的最大一次洪災發生在1975年的河南,被稱爲河南特大洪災,這場災難直接導致2.6萬人喪生。然而科學家分析,大禹治水的這場洪水,可能達到河南特大洪災的10倍以上。

地震,再加上地震導致的堰塞湖,導致了一場超大洪水醞釀成災,直接淹沒了地勢較高的喇家遺址,使得這些死於地震的可憐人們,死後又經歷了一場大洪水。

2007年,吳慶龍在研究了當地地質之後,確認了這是上古時期的一場大洪水的沉積物。吳慶龍介紹說,這樣規模的大洪水是非常罕見的巨大洪水,在人類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比這更大的洪水,我們推斷它應該就是大禹治水的那場大洪水。

大洪水帶來的影響

《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公元前1920年的潰決洪水支持中國傳說中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存在》。

這篇文章不僅肯定了大禹治水的大洪水存在,還肯定了夏朝的存在,並且認爲夏朝就是因爲大洪水才建立起來的。

雖然我們常說自己的文明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但夏朝是否存在一直都存在爭議,這是因爲沒有任何考古證據支持夏朝的存在。

然而《Science》雜誌發表的這篇文章,介紹說,因爲特大洪水,導致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人們的生存空間不斷壓縮,諸多氏族不得不聯合起來,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統計調配,並推崇一個人來指導治水,於是鯀、禹被推舉了出來。

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後,贏得了各大部落的信任和歡迎,而他也沒有放棄這些部落在非常時期授予他的權利,反而集中權利建立了夏王朝。

不過,後來也有科學家對大禹治水成功表示懷疑,因爲這場洪災實在是太大了,僅靠疏通很難緩解。現代科學家大多認爲,大禹之所以治水成功,可能是因爲當他接手治水時,天氣逐漸變暖,洪災也隨着氣候的改善而逐漸消退。

關於大禹治水,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相。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期待着更多的考古證據來爲我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因爲大禹治水某種程度上說是大自然給華夏人民頒發的一定桂冠,讓我們從此成爲一個整體,持續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