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今年10月1日即將實施的《果酒通用技術要求》,將爲果味酒產業的發展提供明確方向與有力保障。在果味酒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定位侷限、技術標準空白等因素影響。

隨着大健康意識的深入,年輕消費羣體的飲酒習慣發生轉變,從“拼酒”變爲助興,從主角變成點綴。在新消費習慣的驅動下,果味酒銷量逐年增長。據電商大數據機構的數據顯示,2018年,阿里平臺上的預調酒與果酒類目銷售額比2017年增加154%。2019年雖放緩,但也達到了45%的增幅。

在果味酒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定位侷限、技術標準空白等因素影響。而今年10月1日即將實施的《果酒通用技術要求》,將爲果味酒產業的發展提供明確方向與有力保障。

滿足年輕消費羣體需求

在《年輕消費者帶來的酒類消費革命》報告中顯示,年輕人羣酒精消費主要集中於低酒精品類。相比較於辛辣、濃烈的傳統白酒;飽腹感極強的啤酒,年輕消費羣體在酒類選擇上更傾向於更加適口、口味更加豐富的酒類產品,低酒精也滿足了消費者追求健康的消費心理。

記者走訪市場瞭解到,近年來酒類市場上“果味化”升級不斷加速。果味白酒、果味啤酒、果味起泡酒、果味雞尾酒等產品,充分滿足了年輕消費者多元化的口味需求。

果味酒讓很多沒有飲酒習慣的年輕消費者,在軟飲和酒精之間找到了平衡。

消費者王小姐向記者表示:“年輕人的飲酒方式更多的是追求飲酒過程中的情調和氛圍,低度、適口的果味酒,其飲用場景更加多元化,可以朋友小聚,也可以一人獨酌,更可以助眠,飲用方式輕鬆隨意,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亟待破解的發展“瓶頸”

記者發現,目前果味酒銷售持續升溫的同時,也面臨着一些發展中的“瓶頸”。

首先,果味酒產品市場同質化現象凸出。記者在多家電商平臺瀏覽發現,線上銷售的果味酒“網紅”品牌口味衆多,包括桂花、荔枝、蜜桃、楊梅等口味,但味型特色沒有明顯差異。以蜜桃酒爲例,商家在產品的味型介紹上,只提供了“低度、微甜、濃郁果香”等抽象描述,讓消費者缺乏選擇的判斷。在產品包裝上,清一色的“小清新”“文藝風”,缺乏明顯的產品辨識度,給消費者帶來審美疲勞和品牌認知等混亂。

同時,受傳統酒文化的影響,果味酒的產品定位存在明顯的侷限性。曾經有網友“吐槽”:“男性就不能喝果酒嗎?”

5月31日,記者在北京某酒便利店走訪。銷售人員對記者說:“近幾年,年輕人選購果味酒的頻次明顯增多。但是,果味酒的產品定位還是有些侷限,很容易被標籤化。比如,青梅酒好多消費者就認爲是‘日本酒’;蜜桃酒、荔枝酒會覺得是‘女性酒’;而枸杞酒,就乾脆被定義爲‘藥酒’了。建議果味酒的生產企業,通過一些營銷手段去破解‘臉譜化’的產品定位。”

此外,業內人士也指出,果酒釀造存在酸甜度難以掌握、發酵取汁難等問題,同時單獨栽培的釀造品種體系缺乏,導致果味酒品質參差不齊。雖然,一些一線酒企紛紛投身果味酒產業,但是卻沒有完成對整個果酒產業的深度推進。他們在白酒領域的技術優勢,在果酒產業卻明顯“水土不服”。果酒的技術壁壘,很多大牌酒企的產品尚且難以解決,其他小品牌就更不用說了。例如,前幾年熱播電視劇《歡樂頌2》中的“悠蜜”果酒,首年銷售達2.4億,但因爲產品口感不行,第二年銷售就萎縮了。

標準保障行業行穩致遠

據介紹,《果酒通用技術要求》標準的制定,擺脫了“葡萄酒標準”的束縛,填補了我國果酒技術標準的空白,完善了我國果酒產業創新體系;標準的制定,重新規範定義果酒(除葡萄酒)的術語、命名規則、產品分類、技術要求、分析方法、檢驗規則,適用於果酒(除葡萄酒)的生產、檢驗和銷售;標準的制定,有效推動了我國果酒產業向專業化、多樣化、高新化發展。

文| 本報實習記者 賈淘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