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思想史》中有言:“在宋代作家裏,創作個性得到充分發揮併產生了巨大影響的,無疑當推蘇軾。”作爲著名的豪放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在詩中寫道,“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在本詩中,蘇軾用“橙黃橘綠”表示當時是橙子發黃,橘子從黃轉綠的秋冬交接之時,同時,他也利用在冬季寒冷到來之時依然蓬勃生長的橙橘勉勵好友劉景文,讓他一定不要因爲短暫的不得意就低落消沉,而應當像橙、橘一樣,面對嚴寒依舊燦爛。

由此詩可見,在宋朝時,橘子在文人心目中是高潔、不畏嚴寒的代表之物。

與唐朝相同,宋朝也是一個各類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朝代,但如果認真研究其詩文內核,卻又能發現宋朝文學有着完全不同於唐朝,甚至是不同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文化的獨特性,也正是因爲這個獨特性,才使得“橘”意象在宋詩裏大放光彩。

一:貫穿《楚辭》全文的優美意象——橘

1.屈原對於橘意象的大肆讚頌。

橘一意象首次出現在詩歌當中便是屈原的《楚辭》,可以說,如果沒有屈原開先河的將橘作爲歌詠對象放入《楚辭》當中,也不會有宋詩中不斷出現的“橘詩”

在《楚辭·九歌》中,屈原特意寫了一首《橘頌》來讚揚橘子,從橘子的生理特性“南橘北枳”來讚揚橘子品性高潔,又從橘子樹綠葉繁茂讚揚它形態可喜,還從橘子青、黃交錯讚揚它色彩燦爛。

就這樣,屈原在整首詩中,將橘子從出生到結果落地,全部歌頌了一遍,詩文最後,屈原通過前面對橘子高潔品性的描寫,通過描述自己願同橘一起堅守本心來表達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一定會保持住自己的公正操守。


2.爲何橘一意象會受到屈原青睞?

從屈原的《橘頌》就能看出來,屈原對於橘子的偏愛的原因固然有橘子樣貌可喜,色彩燦爛,但最重要的是橘子生長在嚴寒之中依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橘子在燦爛外表下內裏潔白純淨的橘絡,和橘子“南橘北枳”的特殊生理特性。

屈原寫下九歌之時,正是他一腔愛國之情得不到認可,被貴族迫害至流放到南方的時候。他應當是在這裏第一次看到樹上結滿了的“清黃雜糅,文章爛兮”橘子。

在滿腔報國熱情被多次折辱後,在抑鬱悲憤之時,他借用橘子的品性高潔表示自己絕不與那些權貴子弟一同腐敗,貪於享樂,又借橘子不畏嚴寒,寒冷冬季時依舊燦爛結果表示自己不會因爲受到貴族打擊就輕易拋去自己的愛國信念。

二:宋詩中的橘意象

1.通過橘的外表表達情懷

宋朝時期,文化藝術高度繁華,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曾經在《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裏說過,“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都是空前絕後的。”

宋朝的文化繁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在宋詞、戲曲、小說等各類文化藝術崛起的時候,宋詩自然也不落後。有屈原珠玉在前的優秀帶領,宋朝湧現了許多橘意象的優美詩歌作品。趙與身爲南宋後期士人,在元兵鐵騎逼近時,率領所有宋族上前與元兵對峙,併成功說服元丞相伯顏放過宋室衆人。

他曾兩次在詩中用到橘意象,“夜色煙波外,西風橘柚香。”中,他讚美了橘子酸甜的清香,在“可知侯萬戶,不似橘千頭”中,他借橘子結果時的繁茂景象與當時遍地的王侯作對比,藉此表達諷刺之情。


2.通過橘的特性借橘喻己。

宋朝時期,朝廷主張發展經濟文化,在外交上多采取怯懦態度,因此一造成主戰派文人憤心不已,二造成抑鬱不得志的文人嚮往歸隱田園。

如北宋詩人,著名賀鬼頭賀鑄曾在《曉登柏子崗回望金陵懷寄鐘山泉禪師》一詩中寫道,“誓將遷枳根,待變江南橘。”他借用橘子“南橘北枳”的特性表達自己即使身遭遷謫,權力中心,依舊會滿懷報國熱情,堅守忠貞品格。

三:爲何宋詩中會出現大量橘意象?

1.文化蓬勃發展的宋朝。

宋朝與歷史上其他各個大統一的朝代都不一樣,在唐朝的影響下,各類詩文發展得到大肆啓發,因此,在重新大一統,時局相對穩定的宋朝,各類文學藝術開始積極湧現,然而,宋朝極度崇“理學”和“儒學”,著名的“程朱理學”就是宋朝成果。因此,宋朝文學講究用藝術表達道理。

宋朝理學代表程顥曾在《春日偶成》中這樣寫道:“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這首詩前頭描寫的是一個天氣上好景色閒適的下午,然而緊接着畫風一轉就變成了你們還以爲我是在忙裏偷閒,其實我正是在藉着紛擾外物修身養性吶。

在對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崇尚下,宋朝借自然之景表達深刻道理的詩句數不勝數,而具備“南橘北枳”且風寒之中依舊傲然結出燦爛果實的橘子就必然成爲各大文人筆下的常見意象了。

宋朝姚述堯曾在《臨江仙》中寫道:“橘綠橙黃秋正好,霜飆洗盡炎威。”


2.神仙之物的代表——橘

《太平廣記》有言:“西王母所居,……飲琬琰(玉液)之膏,碧藕白橘,皆神仙之物。”可見橘從周朝時期就已經作爲神仙之物出現在文學作品當中,在古時人們心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品德高尚美好。

因此,後世詩人歌頌西王母所用的橘,不僅是藉此表明自己是品質高雅之士,同時也有對於橘子甘甜貌美的讚美。

南宋江湖派詩人劉克莊曾在《黃檗道中崖居者》一詩中用:“種竹成林橘滿園,牛歸童子掩籬門。”描述園林主人“孤高”,由此可見,橘在文人心目中是爲人清潔孤遠的代表。

南宋思想家、政治家葉水心曾作《橘枝詞》讚美橘子外形美貌,如“寄郎只寄雙頭橘,早紅差勝襄陽黃。”這兩句詩是讚美橘子眼色鮮豔美麗,又如“今年橘實大如鬥,勸郎莫羨楚江萍。”這兩句是讚揚橘子個頭圓實,大如鬥。

3.借橘表意抒發情感。

在《太平廣記》中記載着“橘中戲”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戶巴邛人家,家裏有着一片橘園,在把橘園裏所有其他的橘子都收下來後,發現樹上有兩個“如三四鬥盎”的橘子,當時巴地人民都覺得這件事很神奇。

於是立即把它摘下來,撥開後,發現每個橘子裏有兩個老叟,老叟“鬚眉皤然,肌體紅潤,身僅尺餘,談笑自若”,即使他們扒開橘子了老叟們也並不驚慌,繼續淡定自若地和對方打賭,打完賭後,一個老頭說自己贏了,要求了一系列神仙之物作爲嬴資。

對方則說“橘中的樂趣,與商山相比並不減色”,只可惜還是被摘下來了,後來四個老頭就乘龍飛走了。

故事裏的商山是住着“商山四皓”的名山,“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漢交接之際的博學廣識的四個人,後來人們用“商山四皓”比喻那些有名望有才學的隱士。因爲故事裏的“橘中樂趣與商山相比並不減色。”橘一意象就與歸隱產生了聯繫。

宋朝時期,朝廷主張大力發展商業,對於戰爭多采取退而避讓的政策,許多有識之士懷着一腔熱血紛紛上書要求一戰揚國威,然而最後總會被主和派鎮壓下去,久而久之,那些不得賞識的忠良之輩只好選擇歸隱,但即使遠離朝堂了,心中依舊忍不住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有機會報效國家。

因此這些歸隱之士紛紛借橘表達自己不與世俗沉淪的歸隱之心與心中始終高潔雅緻的愛國情懷。

如宋朝著名士人,曾在宋朝滅亡後憤而不仕的衛宗武就在《五雲詩》中寫道,“何如抱書還舊隱,姑頌楚橘歌商芝。”即還不如抱着書本歸隱山林去,歌頌《楚辭》中的仙橘和商山裏“商山四皓”服之以延年益壽的紫芝過日子罷。他在詩中借橘表達自己的歸隱想法和恨不能爲國捐軀的愛國情懷。

四:總結

宋詩中的橘意象來源於屈原《楚辭》,經過唐朝的發展,最後在宋朝得到進一步成長,成爲衆多詩人表達內心苦悶與歸隱之心的首要意象。


作爲西王母娘娘享用的神仙之物,橘子在歷代文人心中本來就是品德高尚的代表,在經過唐朝對於橘的具體特性開發完全後,“南橘北枳”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完美特性更加集中那些憤懣之士的內心,從而那些在朝堂上無法施展自身才華的詩人們紛紛用橘來表達自己和那些貪污佞臣的不同。

宋朝橘意象得以蓬勃發展不僅僅是因爲橘和歸隱有着密切聯繫,同時也是因爲宋朝多次採取禁文措施,使得借物言情,以物抒懷成爲文人們表達內心的主要選擇。

在宋朝對外政策及其軟弱,而朝堂又被主和派所牢牢掌控的時候,有着不畏嚴寒特色,且象徵着高潔歸隱的橘意象成爲有識之士爭相放入文學作品的孤高意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