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父母看到孩子不自信的表現時,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於"糾正"孩子,因爲自信心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既然要支持孩子的冒險,那犯錯就是不可避免的,從錯誤中學習成長正是積累自信心的重要經歷。

孩子沒自信膽小,不愛發言,被人搶了玩具就眼睜睜地放棄,怎麼辦?當父母看到孩子不自信的表現時,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於"糾正"孩子,因爲自信心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自信是裝不出來的,是由內到外散發出來的氣質,需要的是長期的累積。那我們作爲家長的應該怎麼辦呢?

1.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家的比較

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比,只會讓孩子感到羞恥和不爽,並易激發非健康的嫉妒心理。一個人若將過多精力花在嫉妒上,則花在專注於提升自己能力上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減少。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論孩子是比別人強還是比別人弱,總與別人比較的思維模式,將很難讓孩子通往人生的幸福之路。如果永遠要以超過別人爲人生目標,那恐怕一輩子都難以感到幸福,而且缺乏內在自信。

在大環境下,有時候被比較不可避免。當孩子問"爲什麼XX比我畫得好",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注意自己身上的長處:"你說得對,XX確實擅長繪畫,但你更擅長運動,你游泳和攀巖都非常棒。父母的使命是看到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能力的信任,而不是落井下石。

2.支持和鼓勵孩子

在安全範圍內,鼓勵和支持孩子去嘗試新事物——主動交一個新朋友、騎平衡車、攀爬等。當孩子在扣扣子、穿鞋子遇到困難時,請剋制住自己想幫忙的衝動,即便孩子的龜速令人捉急,最好的學習方式也是讓孩子自己慢慢找到解決方式,而不是一句"我來幫你"很快地幫他把困難擺平。

生活中多一些挑戰,少一點過度保護,父母適當退出和放手,孩子纔有機會挖掘和發現自己的潛能。但同時也應注意給予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感到,如果需要幫助,爸爸媽媽永遠會站在他那一邊。當孩子遲疑或害怕時,及時響應並給予支持。

3.允許孩子犯錯

既然要支持孩子的冒險,那犯錯就是不可避免的,從錯誤中學習成長正是積累自信心的重要經歷。當孩子主動積極幫忙做家務,把盤子往桌上放時,盤子不小心掉下來了,別急着責罵,試着問一問孩子:"你知道盤子爲什麼掉下來了嗎?想想下次要怎麼做才能避免?"

父母對待錯誤的態度將影響孩子將來是否勇於嘗試和接受挑戰。積極的提問可以保護孩子的自信,讓他明白,犯錯並不是可恥的,也不代表自己不夠好,而是學習的必經之路,重要的是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