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家長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很多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纔會記憶更深。

現在大部分家庭中都是一個孩子,被全家人當作寶貝一樣培養着。

除了衣食住行都是最好的,孩子的容不得半點傷害,

和孩子有關係的任何事情都大包大攬,幫孩子做好,完全不用孩子自己動手。

但是這樣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就像長在溫室中的植物,經不起風吹雨打。

覺得別人都理所應當的讓着自己,

如果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或者指責,立刻就會發脾氣。

你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

家長過分溺愛,這隻會害了孩子

小志今年7歲多,在家裏過着國王一樣的生活,每天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家長和老人發佈命令,根本不懂得尊敬老人,更不知道什麼叫孝順。

在小區裏也是一個小霸王,想要誰的玩具就必須給,不給就打人或者直接搶,

小區裏的孩子都不喜歡和小志玩,見到他來了都躲得遠遠的。

出去買東西,想要的就必須買,不給買就躺地上大哭。

別人都勸小志父母管一管,否則將來長大了會喫虧。可是小志爸爸,覺得小志的做法沒有什麼問題,這樣出去纔不會被欺負。

後來有一天,小志出去玩的時候惹禍了,把被人的汽車擋風玻璃打碎了,還把車劃了一圈,導致車損嚴重。

引發的原因就是小志的球滾到汽車下面拿不出來,所以小志就拿汽車撒氣。

小志父母上門賠禮道歉,還賠償了很多錢,對方纔答應不追究。

小志父母也是喫一塹長一智,知道小志的性格有問題,需要好好管教。

小志的這個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爲“蛋殼效應”,對孩子過分寵溺,就像對待蛋殼中的寶寶。所以家長要明白“蛋殼效應”的危害,才能早日讓寶寶脫離蛋殼。

“蛋殼效應”是什麼意思?

蛋殼效應在1965年,由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西蒙安妮提出來,

主要指的是孩子的脆弱心理,只能聽到別人讚美自己,不能聽到別人的批評和不滿。

有的孩子看似很高傲,可是內心卻是非常脆弱、敏感、多疑;

還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面對失敗或者達不到自己的心願的時候,就會發脾氣、哭鬧,甚至是極端舉動,輕生等。本質就是孩子脆弱的內心。

爲什麼會出現蛋殼寶寶

1)嬌生慣養

有些家長,特別是備孕好多年終於有了寶寶的媽媽,

對於孩子的成長真的是放在心尖上。

孩子哭一聲趕快放下手中的事情,連忙抱起孩子檢查哪裏受傷。下樓梯害怕孩子摔倒,無論手裏拿着多少東西,都一定要抱起孩子下樓。

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外面玩會沙子,是絕對不可以的,會有細菌和病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些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的,哭幾聲也是正常的,

小孩子喜歡玩沙子玩土也是天性,家長不要管的太嚴,怕這怕那,孩子早晚要學會獨自面對生活。

2)過高的期望

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對就孩子賦予了超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第一,各種興趣班、各種才藝都能做到手到擒來。

爲了達到這樣的結果,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各種思想,各種全身心的培養。

這樣的孩子一直都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有才藝、懂禮貌、性格好等等。

因爲身上揹負了超高的期望,孩子從小的內心也會追求完美。可是如果有一天有一點失敗,就會接受不了,

害怕自己的失敗,接受不了挫折,嚴重的甚至出現過激行爲。

3)家庭教育的壓力

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有的家長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如果有一點不符合家長的心願,就會遭受到辱罵甚至毆打。

雖然家長的初心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有出息,但是這種環境和教育下,孩子的神經一直都是緊繃的,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爲了保護自己就給自己找個“蛋殼”,其實蛋殼內部的孩子脆弱不堪。

如果突發狀況,還會逼迫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輕生。

如何調整孩子,才能避免蛋殼效應

① 鼓勵孩子去嘗試

家長對孩子關愛是正常的,但是到溺愛就不應該了。因爲害怕孩子受傷就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先不說這樣下去孩子沒有自立能力,家長也不可能一輩子陪在孩子身邊。

好的習慣從小養成,不要妄想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70-80後的小時候基本都屬於“散養”,不會爬樓梯,摔過一次下次就知道先邁哪隻腳了。

家長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很多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纔會記憶更深。鼓勵孩子參與一些有冒險精神的運動,不但可以增強體力還能鍛鍊孩子的膽識。

比如攀巖、游泳、爬山,通過自己的探索會得到不同的收穫。

② 適合孩子的期望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長根據自家孩子給予相應的期望。比如孩子不喜歡畫畫,家長就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了,更不要期待孩子在畫畫上有所造詣。

正確認識和評價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做得好的家長給與鼓勵和表揚,做的不足家長進行批評。

但是批評的力度要注意,針對事情本身來講,而不是針對孩子這個人。

比如孩子考試好的好了,家長開心給與表揚和獎勵,可是下次考試沒考好,家長就會嚴厲批評,甚至翻舊帳。

用自己的想法去分析爲什麼孩子沒考好,如果總是這樣,

孩子要麼就會自暴自棄不好好好了,要麼就是改試卷改成績的錯誤做法。

③ 多溝通

蘇岑說過: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現在人們也說過“

溝通是最好的橋樑

”。所以家長和孩子之間,一定不要忽視心靈的溝通。

很多時候,家長的心裏都是“爲了孩子好”可實際採取的做法比較極端,孩子不會接受,

如果家長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孩子溝通,相信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同樣的,很多時候家長誤會孩子,如果孩子敞開心扉,把所有的想法都告訴家長,也就不會產生矛盾了。

④ 教會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在任何時候犯錯誤,都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千萬不能以“他是孩子,他還小”爲藉口,爲孩子開脫。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這是正常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成人都會經常做錯事情,何況是孩子。重要的是犯錯之後,孩子有承擔責任的勇氣。

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總結經驗教訓,下次怎樣避免,犯了錯如何彌補。

比如孩子打碎了別人的水杯,

需要讓孩子明白是因爲自己跑得太快撞到了水杯,導致水杯掉在地上摔碎了

,下次就要知道不能跑那麼快。

彌補的方法是,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一個水杯賠償給別人。相信用不了幾次,孩子自己就能獨立解決問題了。

硬核媽媽碎碎念

所有的問題根源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只是有時候用錯了方法,不知道怎樣的愛才最適合孩子。

科學育娃之路漫長且坎坷,需要做父母的多學習,多交流。

多說一句,家裏如果有老人一起生活的,或者孩子大部分時間由老人照顧的,家長一定提前和老人溝通好對孩子的教育。

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因爲意見不統一發生爭執,這樣也會加重“蛋殼效應”的出現。

歡迎討論

你的孩子是“蛋殼”寶寶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