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特別是古人更重視這種思想,但是道德經第五章卻說老天不仁,這是爲何?我們詳細討論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祭祀用品,我們在祭拜天地,祭拜過世的聖人,祭拜自己的祖先,都要準備一些祭品,表示我們的誠意,這不是搞形式,而是表達我們的誠意。

所以不必計較祭祀品的貴重,就拿草芥當成祭品去祭拜就可以了,最主要的是誠意,而不是那個祭品,這個祭品非常有意思,在沒有祭拜以前,它非常重要,不能亂動,不能搞髒了,可是祭拜完之後呢?

就不管了,隨便就丟掉了,這叫自生自滅,而天地其實也是在讓萬物自生自滅,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樣,在什麼時候需要特別關注,什麼時候就不要管孩子了?但是在不管的前面,是有一個前提的,什麼前提?

就是在祭拜之前,是不能亂動不能搞髒的,也就是要先管,怎麼管?管的目的是爲了不管,愛的目的不是爲了讓孩子離不開你,而是讓孩子能夠離開你,成爲獨立自主的自信的自己。

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聖人都是要體會天地之心的,如果聖人太仁慈了,就是不仁,這跟天地是一樣的,讓老百姓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好像聖人是不存在的。

事實上聖人是一直存在,只不過百姓沒有察覺到,以爲聖人沒有管他們,其實是不對的,不是聖人不對,而是百姓不對。

如果縣城做了很多事情,讓老百姓察覺到了,那聖人就要反省,因爲你給老百姓帶來了壓力,你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還要人家來感謝你,這些在老子看來都是不自然的。

孩子在家的時候,如果因爲父母是大人,什麼事都替孩子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看起來是大人,實際上就是不仁,因爲這樣培養不出獨立自主和自信的孩子,孩子該做什麼事情呢?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當需要幫助的事情再尋求幫助,父母就做父母的事情。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就是以前生活做飯用的風箱,風箱看起來只是在那裏,沒有做事,其實他的作用很大,從這邊把風推出去,從那邊排出氣來,就這樣把火吹起來,風箱可以使火更旺,有了火就可以制鐵,做不同的器物。

人類的進化就是從怎麼樣用火,怎麼樣製造器物開始的,火的產生起了很多的作用,但是風箱又好像沒有做什麼一樣,用完就可以把它丟掉,風箱就像父母,火就像孩子,怎麼樣讓火更旺,就是讓孩子做一個感恩父母的孩子。

內心有感恩的人可以自我生髮動力,這種動力會激發其能力的發揮,內心有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他不僅自己幸福,還能給別人帶去幸福的體驗,內心有感恩的人是謙卑的,他會因爲這種謙卑而不斷向上成長。

風箱裏面如果裝滿東西,就不是風箱了,因爲它是一個空虛的東西,纔有作用,因爲空虛,氣才能進得去出得來,所以叫不屈不缺,就是不枯竭的意思。

不管怎麼用它始終可以發生作用,不動則已,一動就越生越多,發動的那一個動作就叫道衝,然後就不停地發生,老子就是希望我們從中去體悟如何做人,做父母也是一樣。

如果你心裏裝了太多擁擠的東西,哪怕你吹出來的氣,都讓孩子無法忍受,又怎樣去影響和教育孩子呢?還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呢?

所以,父母的消極情緒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抵抗,反映在家庭中就是嘮叨,懷疑,抱怨,諷刺,責備。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要把話說絕了,一個人講話很肯定很絕對,最後就沒有信用了,沒問題,明天一定給你做好,最後沒做好,這就叫多言。把話講絕了,就是斷了自己的退路,還不如守中,這個中不是中道的意思,這個中就是前面講到的衝。

意思是讓我們保持那個衝的功能,衝的功能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少私寡慾。

少私寡慾還是慾望管理

現在都不是這樣做事了,都是用名、利、欲、知、來壓垮自己,甚至還抱怨,這個世道越來越差,人類越來越辛苦,好像老天越來越沒有眼,其實都是自己找的麻煩。

在孩子的問題上,你不僅自己一直在爭名奪利,你還教孩子爭名奪利,要買這個,買那個,要的多付出的少,到最後倒黴的還是自己,所以說:不會愛,愛變害,幸福是一種平衡,平衡就是告訴我們“少私寡慾”。

在這個問題上,你是怎麼做的,取決於很多因素,也許是錢也許是名,而這兩者都需要很好的管理,只有保持一種平衡,纔是家庭幸福的祕訣,這個我們在後面再深入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