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敏感,可以是家長無意識之間導致的,家長應避免以下三點。

孩子成長會出現各種性格,敏感是孩子性格的一種。對於父母而言,孩子過度敏感是一件頭疼的事兒,冷不丁一件小事兒就會弄哭孩子們。更要命的是孩子會對身邊的事物產生消極和恐懼反應。那麼到底是父母怎樣的行爲導致了孩子如此敏感呢?

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冷暴力

"施暴"不單單指肢體上的動手打孩子,還有語言上的冷暴力,有的時候冷暴力纔是最傷人的。有些孩子很"犟",爸爸媽媽讓他往東,他偏偏就是要往西,你說什麼他就一定要跟你反着來,有的時候還頂嘴,十分的叛逆。

有些家長就認爲,打打就老實了,其實並不是這樣,這樣做反而更有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的心靈是敏感而脆弱的,當爸爸媽媽說他笨,嫌棄他時,他會第一時間感覺出來,沒有人喜歡被人嫌棄,孩子也不例外。

這些都容易使幼小的孩子對成年人甚至是對周遭的世界產生恐懼,從而變得越來越敏感。 羞怯是一種情緒,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羞怯的經歷。作爲家長,我們應該重視孩子的羞怯體驗和行爲,並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2,家長過度保護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呵護備至,無論是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

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家裏,在父母身邊纔是安全的,其他地方都不安全。

所以,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從而變得柔弱、害羞、恐懼,不敢面對新的事物,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失去了很多學習和鍛鍊的機會

3, 家長的不理解不要說"堅強一些"。過度敏感的孩子不可能真變得那麼堅強。他們自己其實也不想這麼敏感,總是哭哭啼啼,但這是他們個性的一部分。

所以,家長不要說"不要做這樣的小孩子"、"不要這麼幹,不然別的小朋友該叫你娘娘腔了"、"男孩子不能哭"、"你都多大了還這樣"這種話。四年級到五年級是孩子最有自我意識、對同伴的反應最敏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也最喜歡拿自己的外表、智力和運動能力去同朋友相互比較。

做爲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有出現膽小敏感的傾向時,爸爸媽媽要及時的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走出膽小敏感的怪圈,這樣孩子未來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