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十二名將來源於宋朝武廟,是宋朝選出在武廟與姜太公一同受人們香火供奉的宋之前的名將,非忠義之輩不能上榜。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名將雲集,卻只有張遼一人入選了七十二名將,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其他人還不夠格?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七十二名將的由來。宋朝時期有文武兩廟,文廟供奉着“文宣王”孔子和他的七十二名弟子,爲了和文廟相對應,宋微宗時期有大臣進諫,建議重新調整武廟的佈局,此後官方便重新選出七十二位以前的名將作爲陪祀,與姜太公一同享受人間香火供奉。七十二名將選拔出來更多的是爲了教化作用,教導百姓要像這七十二位歷史名人學習,報效祖國,其政治色彩已經遠遠超過宗教祭祀和祖先崇拜,但是對於當時的宋徽宗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爲何曹操手下只有張遼一人入選了七十二名將,而其他人卻沒有。我們都知道,曹操在東漢末年到三國之初,佔據了天下十三州的九州之地,地大物博,資源豐厚,其手下也是戰將千員,兵力數十萬,是東漢末年後期最大的軍閥勢力。而曹操本人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非常善於行軍打仗,手下猛將征戰一生,但很多著名的戰役都是曹操親自指揮或督戰的,可以說有這麼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掩蓋了手下猛將的才能和獨自發揮水平的機會。但張遼能在衆多良將中脫穎而出,靠的是張遼善於抓住時機和勇猛善戰以及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從而能獨當一面。


張遼的才能屢次受到領導曹操的讚譽和賞識,一次是在白狼山之戰中,當時有諸多大將參戰,像徐晃、張郃、曹純等大將都在場,但只有張遼主張出兵破敵,曹操當時將麾旗授予張遼,張遼不負衆望,指揮數萬騎兵衝鋒在前,一舉攻破了烏桓大營,斬殺蹋頓,獲得了勝利。此戰中張遼的膽氣謀略與曹操一致,以長途跋涉的少量兵力大破以逸待勞的烏桓與袁氏兄弟,解決了邊境烏桓的隱患。


還有一次就是鎮守合肥期間,當時孫權率領數萬大軍進攻合肥,也是張遼主張主動出擊,搞了一次突襲戰,臨時招募死士攻入孫權營中,殺得孫權膽戰心驚,吳軍銳氣也由此而破。最終以七千守軍抵擋了孫權十萬大軍,從而守住了合肥陣地,之後又在逍遙津追擊撤退的吳軍,差點活捉孫權,從而也成就了張遼“威震逍遙津”的美名。事後,曹操來到合肥的戰場,沿途走過交戰的地方,感慨良久,感慨的是張遼等人的不易,以七千守軍不僅守住了合肥,還擊退了東吳的大軍,穩定了東線的戰局,這一戰對於曹操來說可以說是意義重大的。


而正是上面這兩次突出的戰績,成就了張遼的名將之名,尤其是合肥之戰,張遼與樂進、李典三人離開曹操的情況下,獨自作戰的情況下勝利的,加上此戰的影響力,張遼的才能與謀略堪比曹魏的一流名將。


其實,關於入選六十四名將或七十二名將的標準,史書上是有記載的,只要是“良將”就可以,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名將的標準,但在筆者眼中,張遼的確有其自身的突出閃光點,或許這就是後人把他列入七十二名將的原因。而曹軍中的其他將領,要麼打過敗仗,像曹仁敗給周瑜,張郃輸給張飛,于禁敗給關羽,夏侯惇被人抓過俘虜,夏侯淵乾脆被砍了腦袋。要麼就是像徐晃、樂進那樣的,雖然沒有大的敗仗,但是也沒有太突出的戰果,自然對他們的評價要比張遼差一些了

相關文章